第二十三章:福星蔡琰,衣带之策
“嗯?怎么说?”
韩茂脸色笑容僵住了,他看着蔡邕双目一凝,有些不解其意问道。
他自觉良好,也没感觉到他这个计策,哪里不对了?
但听到蔡邕这样说,那必然出了纰漏,他想听听蔡邕的意见。
“唔,小子,倒不是你制定的计策不好,而是老夫觉得略微有些瑕疵。
最后这个假死之训,你有点想当然了,你没考虑卢公之名望。
以卢公于士林之名,海内人望,假死之训,太过极端。
一旦传出,势必州郡之内,无数人会争相相送,官府也必会派人查看。
若将之换成沿途遍寻名医,就完全能说得通了,也不会让人起疑!
毕竟,能有机会活着,谁又想死呢?万一找到了名医,医治好了呢?”
蔡邕一脸严肃的看着韩茂道。
他见韩茂听进去了,露出思索之色,他笑着捋了下胡子,心中得意又满意:
‘原来,你小子也不是算无遗漏,也有考虑不到的地方啊。
不过,能将计策,算到这种地步,也端的难得,后生可畏呐!’
“哦,蔡公说的对,毕竟,寻医问药乃人之常情。
倒是小子考虑不周,好在有蔡公帮小子,从旁查漏补缺。
有道是一人计短,两人计长,还请蔡公助我,我们二人同策同力,将具体操作细节。
乃至卢公这番操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意外情形,一一盘点出来……
而后找到相应的应对方法,如此万事俱备,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韩茂想了想,恍然大悟,还真是蔡邕说的这样,他点了点头,又提议道。
仔细聆听了韩茂的想法,蔡邕脸色越凝重,韩茂这样严瑾的做事方法,真是他难以想象的。
按照韩茂这样方法行事,大概率不容易,在出差错的时候,没有应对手段,而落得焦头烂额,一不小心就暴露出来。
而有了办法,就可以遇事不慌,从容应对。
他越看越觉得韩茂这小子,能想出这点子,简直真是天纵奇才!
他余光又瞥了一眼,女儿那一脸倾心,凤眸中青睐之色。
他微微叹息,打心底里,下定决心:
哪怕豁出去这张老脸,也要替女儿,留住这个上天掉下来的姻缘!
怀揣着这样念头,他越看韩茂越顺眼,抚掌大笑道:
“善,合该如此!”
于是。
二人就细节方面,开始找来笔墨砚一一商谈记录,讨论如火如荼。
见到他们在这讨论,蔡琰很自觉的,不便打扰,而是带着卢毓,出去准备哺食。
好让讨论出结果的两人,第一时间,能吃上热乎乎可口的饭菜,不至于饿着肚子。
过了好一会,蔡邕和韩茂满意的看着面前的成果。
一张纸上,罗列的各方面细节,但眼下,却又有一个新的苦恼问题,摆在他们面前。
蔡邕皱着眉道:“小子,我们想的这么多?又该怎么传给卢贤弟呢?
老夫若登门倒是简单,就怕被监视卢贤弟的人,禀报给董公,万一引起董公重视,恐怕反而不妙……”
这是他顾虑的,他没想到董卓罢免了卢植还不肯善罢甘休,还派人监视卢植一家,他上门势必会被董卓知道。
正如他之言,他倒不怕被董卓知道,他怕的是给卢植一家带来麻烦,不利于卢植出逃雒阳。
“也对,蔡公现在身份登门,确实比较敏感,且让好好我想想。”
听了这话,韩茂觉得似乎不无道理,而后他下意识一下下敲着面前的案几。
见状,蔡邕也一起沉思起来,他不能光让韩茂一个人,想这个问题,他也要想想。
“咚咚咚~”
一声声无序敲击案几的声音传递。
不知过了多久。
蔡琰和下人带着卢毓,端着热腾腾的飧,走进来了。
她见到二人不讨论了,开始沉思,蔡琰等了一会,见在等下去,饭菜就凉了,不由的问道:
“父亲大人,韩郎,你们饿不饿?该用飧了!有什么事,吃饱了在想也不迟。”
“嘘,正想事情呢,别打扰我们。”
蔡邕刚有一丝灵感,被吵到了,他有些生气道。
“哼,以后,我不给你缝补衣服了。”
蔡琰气呼呼道,她一番好意,被父亲莫名发了一通火。
她捏了捏卢毓小脸蛋,解解气,捏了一会,舒服了。
那小卢毓不知道蔡琰和他说了什么,也没有委屈,粉嘟嘟小脸,搁那乐呵呵的笑着。
韩茂听到蔡琰说补衣服,他全身一震,脑袋里冒出了一个名词:‘衣带诏!’
顿时,他大喜道:“我想到了!我有办法了!”
“什么办法?”蔡邕也是精神一震,露出喜悦之色。
韩茂没有搭理他,而是看向蔡琰,满是开心道:
“昭姬,谢谢你,你真是我的福星啊。
听到你说缝补衣服,我顿时就有了解决办法!”
“真的吗?太好了,还是韩郎足智多谋,让小女子佩服不已……”
蔡琰闻言喜滋滋,不断的夸赞韩茂。
“咳咳……韩小子,老夫不太明白,缝补衣服怎么了?”
看到女儿这样,蔡邕极其无奈,女大不中留,他不就是想事情,被打扰了有些烦躁:这臭小子,真会见缝插针!
他毕竟不像韩茂知道衣带诏,这个大名鼎鼎的事迹,他怎么连想不到补衣服,怎么传递信息?
当然,若给他一点时间,他还是能转过这个弯。
但他看到女儿跟韩小子,在自己面前眉来眼去,暗送秋波,他就没心思联想。
“蔡公,是这样的,此计乃衣带藏计,我们将这些缝在卢毓的衣带中,让他带回去。
至于,选择哪个计策,那交由卢公自己选择,不就行了吗?
我们已经把能做的,该做的都做了,剩下的就是看卢公自己了!”
韩茂跟蔡琰笑了笑,他见蔡邕满脸狐疑,似乎还是不懂,他才回味过来。
这衣带诏对他这样看过三国的人来时,大大有名,但现在还无人用过,乃是汉献帝第一个用此法。
所以,他不得不屏退下人,跟蔡邕解释一番。
“妙啊!甚是可行!”蔡邕想明白关节,赞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