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三国之最强义父董卓

第四十七章:司隶战场,董卓的预判

  李傕、郭汜想到放弃新郑、河内二郡,在战略上并没有问题。

  只要放弃了这两地便有了战略纵深。

  而且他二人的想法与正在并州作战的徐荣、贾诩、张辽相同。

  并州战场贾诩提议暂时不要攻略乐平、新兴二郡,同样是为了避免与幽州公孙瓒、冀州袁绍接触。

  只不过与并州战场不同的是,河南司隶战场显然更加重要一些。

  徐荣、贾诩可以自行决断,但李傕、郭汜二人却不敢如此行事。

  董卓不发话,他二人可不敢擅自专断。

  “还是先向相国请示吧。”

  “如今也只能如此了。”

  “此事不能单独提及,可将我等商议的三种方略同时交于相国。”

  “以相国之能定然能看出其中利弊。”

  “稚然兄言之有理。此事易早不易迟,今日便命人向相国传讯。”

  “好!就这样定下。”

  “我等还要提前做些准备才是,这样便不会耽搁时间了。”

  “……”

  “……”

  就在李傕、郭汜二人为司隶地区匪患太甚,兵力太少而操心时,董卓仿佛看出来了张济的忧虑。

  董卓端起酒盏一饮而尽,口中喃喃自语,仿佛在说于众人听,又仿佛是为了复盘自己的想法。

  “司隶地区经袁绍、曹操等人肆掠,乱做一团,本相一把火烧了洛阳城,也有将整个司隶地区当做战场的想法。”

  董卓嘴角勾起笑意,“只是没想到他们这群人如此不济事,直接退出了洛阳。”

  “人心难策啊,袁绍居冀州、曹操居兖州、公孙瓒居幽州、袁术徘徊于豫州,陶谦居徐州,这群人都是聪明人啊。”

  “恐怕他们也有将河南地区当做缓冲之地的想法。”

  “不过董某岂能如他们所愿。”

  “如今雍州以稳,司隶五郡西部三郡必须掌控在手中,至于河内、新郑二郡,本相到是不急。”

  听了董卓的话,张济已经明白董卓为什么对司隶战场的胜利如此毋定了。

  只要不直接与袁绍、曹操等人起冲突,那么袁绍、曹操等人单独一人绝不是董卓的对手。

  只要将司隶东部新郑、河内放弃掉,稳扎稳打之下,无非多花着时间,便能将司隶牢牢掌控在手中。

  张济拍着马屁道:“相国深谋远虑,袁绍、曹操等人岂能与相国想必?”

  董卓摆了摆手,“袁绍、曹操小儿也有其过人之处,我等岂能轻视。”

  这时董卓略带笑意的话又传入众人耳中。

  “本相以向李傕、郭汜传令,可驻兵于洛阳,配合段煨将司隶西部的盗匪剿灭。”

  “待匪患消除,再集中优势兵力拿下新郑、河内二郡,兵发兖州!”

  “算算时日,传讯之人应该已快到洛阳了。”

  李傕、郭汜二人万万没想到自己如今面临的困境早已在董卓的算计之内。

  二人向长安派出的传来官还未行几日,便有士卒禀告说有长安董相国的军令传来。

  李傕、郭汜听闻有董相国军令传来,诧异无比。

  自己的传令官才派出去没多久,董相国便有军令传来,难道是对我等的进军速度不满?催促我等加速行军?

  李傕、郭汜互视一眼,看出对方眼中的不安。

  “还是先看看董相国所下军令究竟何事吧!”

  李傕高喝一声,“传传令官进帐!”

  不一会,一位满脸风尘的士卒进入了军帐内。

  士卒单膝跪下,扬声道:“禀李将军、郭将军,属下有董相国信件带来。”

  李傕应道:“呈上来吧。”

  士卒从怀中取出一贴身收藏的锦囊交与了李傕。

  李傕打开锦囊,锦囊中是一劵上等的绢帛,绢帛上写密密麻麻的字,在绢帛下方还有数个鲜红的印迹盖在上面。

  李傕看了看印迹,除了相国印,兵部印外,还有董卓私印在上面,可见董卓对此军令的重视。

  李傕望了一样郭汜,点了点头,开始观看绢帛上的内容。

  随着李傕眼神在绢帛上扫过,他眼中的笑意越来越甚,最后放声大笑道:“相国真乃神人也。”

  他瞟了一眼依然跪在地上的士卒,吩咐道:“你且下去吧。”“一路奔波辛苦,本将自有赏赐。”

  传令的士卒心中一喜,他们这些传令官传令乃是分内之事,李傕所说的赏赐,那是李将军私人讨腰包了。

  一般而言,将军只要这样说了,对传令官来说那便是发了一笔横财。

  待传令官退下,李傕向郭汜笑道:“原来相国早已洞察我等难处。”

  “这才提前派了传令官前来,我等之前的心思算是白费了啊。”

  郭汜闻言,哪还不知李傕说的什么意思,大喜道:“稚然兄的意思是董相国让我等放弃新郑、河内二郡?”

  李傕眼带笑意,点了点头。

  “的确如此,董相国军令在此,岂能作假。”

  言罢,李傕将绢帛递与了郭汜。

  郭汜将绢帛仔细观看片刻后,长舒了一口气。

  “好事,好事。”

  “董相国之谋我等不及也,这一来一回的传讯耗时颇长,董相国提前洞悉一切,这节约的时间可是非常重要。”

  行军作战之事有时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却很难。

  战场中瞬息万变的情况只能靠主将通过自身的经验去判断。

  就像李傕、郭汜二人这样的情况,若是等他二人将自己的谋划传到长安,在从长安传到洛阳。

  一来一回的时间可能会耽误许多事情。

  现在他们是一路顺风,无非是浪费一些粮草、军饷而已。

  若是战争劣势的情况下,还这样操作,那简直是作死的行为。

  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正是这个原因。

  命令的传递是有滞后性的,这个滞后性带来的后果非常致命。

  因此一位优秀的统帅在预判上要有非常敏锐的直觉。

  而董卓并没有让李傕、郭汜失望,提前已经将一切安排妥当。

  有这样的统帅,怎会让人不欣喜?!

  郭汜扬了扬手中的绢帛,笑道:“河内、新镇二郡董相国已同意我等放弃,但相国却也另有安排。”

  “如今这多出来的时间,正好行事!”

  李傕方才也看了绢帛上的内容,笑道:“合该如此!”

  “今日便传令下去,兵发新郑!”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