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同人衍生 天才战车道少女

苏联军工冶金水平综述-粗糙翻译版

天才战车道少女 板烧琪露诺 3707 2021-12-01 01:43

  这玩意也是幽香妹子发给我的,我直接扔上来了,大家就将就着看一下吧~

  一、背景介绍

  二、AD编号:011426(Google可搜)

  三、作者:Hurlich

  四、时间:首次编写成文件时间应为1953年4月份左右。

  五、限制级别:从机密→向大众公开可传播

  主题:Review

  ofSovietOrdnanceMetallurgy

  苏联军工冶金水平综述

  介绍:本次测试所用到的苏联武器、装备大部分都生产于二战及其之前的时间段。尽管小部分设备的生产时间更接近现在(1953),但是也能够反映在二战之前的武器设计标准和制作工艺。

  本文的内容主要包括:

  1、对苏联几款战时坦克和野战炮的测试

  2、JS

  II和T-34坦克装甲水平分析

  3、钢制/钨芯动能穿甲弹测试、高爆弹性能测试(大部分于韩战时被缴获,此外一部分是与二战时期从德军方面再次缴获修复的)

  本次测试将会从冶金水平和机械性能方面对以上装备进行考量,同时也会重视武器的设计、制造加工方面的特点;此外,将在目前已掌握的信息范围内对这些装备的表现特性作出评估。

  PS:此外根据译文习惯,“朝鲜战争”一律被译为“韩战”,提到“国内”“国产”字样要知道是美国造的。

  第一部分:火炮测试

  本次军备测试组的测试共选用了4种口径的(76mm——122mm)火炮,从坦克炮到野战炮均有涉及。据估计

  这些火炮的制造日期都在37年至44年之间。它们的共同特征在于——设计简化、制作粗糙。炮尾环和阻铁形状为方块状,套筒数量也被减到最小。这些组件(包

  括炮管在内)的做工,在非关键部位的表面都很粗糙。但是在关键部件如导锥、膛室、与阻铁嵌合的炮尾环的表面加工方面,则可以和(同时期)的美式装备相比。

  对于大部分的内部凹角部位的嵌边,则通过炮尾环和膛线内部来进行

  观察。一个非常可取的做法在于,这种工艺能够将应力集中(的压力)最小化。除了122mm火炮以外,其余的所有火炮炮身都整体式的——122mm火炮在炮尾1/3长度上都(附加)有套筒。套筒(有)外部螺纹用来和炮尾环拧在一起,同时套筒在尾部收缩和炮管压紧为一体。122mm坦克炮(A-19或D-25T未知)在设计时就将绝大部分重量至于尾端,这样就能最大程度上解决(坦克)重量配平问题。炮尾有两大块的炮尾环,尾部的卡圈将炮尾环和炮管紧紧扣

  起。就火炮而言,它们整体上都是传统的结构设计,并且有与德制(二战)火炮相似的卡圈设计。此外所测试的76mm火炮型号,不能确定是坦克炮还是野战炮。

  4种火炮的化学成分分析如表1所示:

  76/85/122mm坦克炮的炮管制作钢材是镍-铬-钼-钒脱氧钢,其中的镍和铬元素含量接近。同类型火炮钢材比较的话,美国制钢材镍和铬元素含量是它的2倍。此外,苏联122mm野战炮的材料成分要更接近于国内的同型号武器。它的炮尾环、阻铁、锁紧卡圈的成分由镍-铬-钼或者铬-钼合金钢构成,唯一由普通钢(仅含有少量的镍、铬、钼成分)制成的部件是76mm火炮上的铸造炮口制退器(带炮口制退器的,可确定为ZIS-3某型号,野战炮无误)。

  整体而言,在机械性能方面,这些火炮可以和国内在二战时期生产的同类武器相比。(但是)在低温下的切口弯曲冲击(实验)中,这些武器的表现很差,和如今的(工艺)标准相比显得不足。然而要知道的一点是,毕竟在二战之后,我们国内也没有(在)低温条件下对刚才硬度的硬性条件要求。所有毫无疑问的一点是,二战

  时生产的同类美式武器(在低温下)也绝对不会比这些苏制火炮硬多少。

  大体来讲,苏联火炮钢材的质量与美国相比多少要显得那么次一些。这主要是前者含有更多的杂质,并且制作更加粗糙。除了(前面提及)76mm铸造炮口制退器外,其余的均为传统的锻造工艺。

  (此句有部分单词看不清,大意翻译如下)造成火炮在低温下切口弯曲冲击相对差的表现,透露的信息是热加工处理时的工序不尽完善。尽管某些情况下,这种不完善可

  能是由极少的合金含量所引起的淬硬性不足所致的。但是这里导致硬化处理不完善的原因在于淬火阶段钢材的冷却速率过慢,这也暗示着淬火时使用的冷却剂很可能是油或者是温水,而非直接在冷水中迅速淬火。

  苏联火炮的身管相比之下显得较硬脆,因而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炮管和炮尾环断裂事故(尤其是低温、高压下使用),这样子会降低武器的服役寿命。

  炮管图如下:

  第二节:坦克钢装甲

  (我们的)测试团队得以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苏联坦克还是在1943年。当时苏联政府送来了两款坦克(T-34和KV-1)进行表现测试,地点是在阿伯丁地面测试场。当时(我们)将坦克车体、炮塔上的装甲(包括焊接部分)切割分解下来送至WatertownAresnal进行合金成分分析,接下来从这些报告中得出了如下的一些结论:

  1.在分析中我们发现了四种类型的合金钢:

  锰-硅-钼钢,用于制作较薄的轧制钢

  铬-钼钢,用于制作较厚的轧制钢

  锰-硅-镍-铬-钼钢,轧制/铸造钢材均有运用,厚度为2-5英寸不等。

  镍-铬钢,用于铸造相对厚一些的装甲。

  在锰-硅-镍-铬-钼钢和锰-硅-钼钢中,硅含量很高,约为1-1.5%。此外,除了钼元素的应用外,似乎找不到其它和合金保护有关的制作工艺措施了;还有,从合金硬化处理角度来看,这些合金元素的含量显然过高了。

  2.对于T-34坦克的装甲而言,除了弧形铸造部分(bowcasting不知道具体是哪个部位)为非热处理外,其余都经过了热处理,并达到了极高的硬度(布氏硬度430-500)。估计是为了保证将抵抗特定级别的穿甲弹能力极大化(虽然这样的代价是降低车体对于弹道攻击的整体抵抗力);KV-1的车体经过了热处理,其硬度几乎达到了美国水平(布氏硬度280-320)

  3.(苏联坦克)装甲钢的质量可以从差到极佳进行分类。估计在各类钢材制作时采用了样式相当广泛的生产工艺。部分轧制钢

  采用了良好的斜轧工艺,而另外的一些则是垂直轧制的;铸造工艺得到了极广范的应用。T-34的铸造炮塔质量很好,不过在检测中,发现KV-1的炮塔上有相当数量的热撕裂和缩孔。此外,T-34的形铸造部分的性能不佳,如果以美国标准来评判,那是不过关的。见图2

  4.装甲焊接部位的采用了燕尾榫式连接设计,这就使得那些用凹陷加工或者火焰切割方法与重型部分连接在一起的轻型装甲表面显得相对平齐一些。这就使得装甲在承压能力上,可以不受(熔敷金属)限制地在各部分之间转化冲力,而不是导致应力集中。(事实上)很多情况下,焊缝间的熔敷金属更多地是发挥将各个部件连接在一起的“胶水”的作用,而不是扮演整体应力承受的一份子的角色。(虽然)大体的焊接部分设计看起来很优秀,但是在实际的整合、做工上就要次了不少。

  5.焊透率低,熔融差,严重的过度切割,装甲孔隙还有裂纹,这些在相当多数的焊缝处都有被观察到。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差劲的人工操作和不当的电焊工艺。粗糙的电

  焊外表也意味着不佳的焊接水平(有些按焊接表面看起来简直像是匆忙将焊条扔进去对付一下好提高产量一样)。这种显而易见的缺憾,再加上熔敷金属的低强度、结构差,使得焊接部位在应对高强度炮击的情况下可能会表现的很糟糕。

  6.铁素体焊条在焊接时使用最广,虽然也可以发现奥氏体焊条的使用痕迹。

  从细节上来看,这些生产于二战早期时的苏军坦克(样本)在金属性能方面的细节表现,和末期从德军战场上缴获并修复的坦克并无不同(部分坦克是从50-52年韩战时期缴获的)。其中,JS-2全部是从二战德军方面获取(并修复)的,而T-34则是在德方、朝方均有缴获。

  表2显示了IS-2和T-34各部位装甲的组成成分

  表3则显示了坦克上铁素体/奥氏体焊条的成分分布。

  我们再一次的发现了锰-硅-钼、锰-硅-镍-铬-钼,镍-铬-钼等合金的分布,此外这些合金表现出了极高的硬度。虽然我们曾在对苏联装甲的化验分析中发现

  过含量最高达到0.38%的钼含量,但是装甲整体上的钼含量则是从0.15%—0.30%不等,其中大部分部位则不足0.25%。

  try{content1();} catch(ex){}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