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悬疑灵异 图符志

第一卷  黑泽瘗域 第四十五章 君如虎

图符志 诸葛奉先 3666 2021-12-01 07:43

  至于这无名氏对皇帝曹丕解说,他如何通过术法对曹丕看中的墓址进行逆改,在题记上没有详细说明,因为题记上已经交待,详细的记录在石平台上的那些文献里。

  但这些文献记录已全部腐烂,无法查找了,曹龙轩便有些失落地回到石壁的题记前,继续给大家翻译上面的内容。

  这司职中常侍之职的无名氏,向其君主魏文帝曹丕进谏献计,依昔日随皇帝赴那玉柱峰所见其风水形势弊端,提出诸般逆改玉柱峰风水中不吉之势的诸般妙计,使那玉柱峰呈现最佳墓葬形势。

  待曹丕身后之事大成,定可永葆曹室皇权万载不易,魏国江山世代相传。

  此番设想言论,如何不令那皇帝曹丕龙颜大悦?

  须知其父曹操便是精通风水、堪舆之人,更是带领军队盗掘墓陵无数。

  曹丕自幼便随父曹操出征,对风水、墓葬之事耳熟能详,触类旁通,对这中常侍所言之法,一听便明,确为神奇高妙之策。

  曹丕因此类学识毕竟有限,加之国事操劳,分心他顾,始终不得逆改玉柱峰风水之妙法。

  而那些被处斩之辈,此时想来,与这中常侍所言之法一比,实属乌合之众,欺世盗名之辈。

  孰高孰低,高下立判。

  是以,这魏文帝曹丕对这中常侍更是刮目相看,甚至言道,唯尔可解朕之忧心。

  汝之逆改之法,实是惊天地泣鬼神,不依常理,不循纲纪,不遵天条,不畏魔道。

  堂皇而潜隐,霸道而苛厉,崮稳而密匝,崌龙脉之尊,行扬弃得当之法,盖莫能及也。

  真若抽血换髓般逆改,集几大最佳风水脉势之大成,以一融众,甚好,甚好!

  待一众已被软禁之群士群道见这无名氏抵返,立即欢呼雀跃,因无需言语,从无名氏的神情上便能识出成败与否。

  有几老士已是潸然泪下,言道众人皆被无名氏救了一条性命矣。

  无名氏面无表情,心中笑道,吾一替罪之羊,救了悉数众人,别无他求,日后尔等见机行事,加害吾时,下手余有丝力,已是念了恩情。

  次日,曹丕便传旨召见众方士、术士和道者,携了文臣武将,劲旅仆从,文牒法器,辎重用具,浩浩荡荡地奔赴那玉柱峰。

  虽为再次考察勘验,却如此大费周章,足见其重视程度。

  皇室出巡队伍可谓声势浩大,且不说它物,光是卤簿(卤簿:古代皇帝出行时的仪仗队,早在汉代就已出现,此后魏、晋、唐、宋、元、明、清历朝都沿用,但规模和仪式则不尽相同。)就热闹非凡。

  虽尽量轻车简从,仍前拥后簇、车乘相衔、旌旗招展、浩浩荡荡、威风八面,充分显示出帝王至尊的地位。

  一路上晓行夜宿,舟车劳顿,由洛阳城皇宫开赴玉柱峰。

  历时旬余日,行抵玉柱峰左近百余里之驿站,山峻河险,车辇难行,便弃车登船,逆流而上,过峡越涧,攀林徙峰,终至这玉柱峰。

  且说这玉柱峰高峻险拔,于绵延山脉中孤峰岳峙,本应一脉相承,却被鬼斧神工般天地之力,从山脉里切割开来,两侧山脉如龙门遥相呼应,玉柱峰屹立其间,孤高凌峻,擎天雄姿,令人赞叹。

  湍急河流于山底呼啸而过,冲击崖壁,激起无穷波涛浪花。

  这玉柱峰苍翠墨绿,真如一根擎天玉柱立于天地之间,那山下奔腾之河川,碧波青粼,宛若玉带奔涌而去。

  隔岸遥望,却难以窥见其全貌,盖因这如龙门般的两侧断山,其侧有绵延山脉与其后方之低峰相连,形成一半围圆弧,将这玉柱峰圉于其中。

  故若不细观,只误作山势曲折蜿蜒,实难窥其真貌。

  那曹丕皇帝立于对面山巅,遥望这玉柱青峰,身侧唯有这中常侍一人近前,余众皆在二丈开外。

  曹丕言道,按风水常理,此峰所在山脉被拦腰斩断,实已破了风水格局,并非好脉,甚而有恶形之嫌。

  何以朕偏偏独宠此峰?盖因有二,其一,此峰毕竟为龙脉之所,且此龙脉发祥于昆仑,虽言天下万山,皆源自昆仑,但此脉属昆仑主脉,为帝王墓葬上乘之选。

  其二,此峰立仞孤绝,踪影难觅,遥望尚且极有危厄之感,可免除被掘盗之隐忧。

  这无名氏对曹丕之言甚为赞同,并非是不敢有忤逆君主之意,而乃曹丕所言确实精准。

  只是不明皇帝所言这防盗一说,虽地势险恶,但识得其在,使些厉法,必能取之,何来可除被掘盗之隐忧?

  皇帝曹丕龙颜一笑,言道,你虽给出七恶六逆之法,甚得朕心。

  但有两事为你所不知:其一,此峰中空,此事已察明;

  其二,其实还有第七逆之法,虽未考证,但以朕之见,定可为那第七之逆改之法,甚尔达成七恶七逆之境,是为圆满。

  这无名氏立即恍然,难怪此处风水如此复杂、驳乱,却深得曹丕推崇,原来此峰中空,却是再好不过。

  只不知那第七之逆改之法为何?见皇帝至此闭口不语,便不敢造次,默立侍之,不敢再问。

  只是心道这些帝王,心机果然深沉,虽已让己参与如此之透,却仍是保留一二,由此可知,再忠之臣,只为器具,无用之时,尚不及主家一条门犬。

  二人又遥望对面,审时度势,复议众谏,乃成终案。

  此后,皇帝曹丕由些许文官武将陪同,御驾回宫,留下重臣、勋将监侯,将来时所带一干人等及事物,尽留此地,由这无名氏调遣,按所议方案营造陵墓。

  那各类司职人员,皆按部就班辅助行事,诸般物资源源不断运抵,一场声势浩大之建墓工程,在此崇山峻岭间紧锣密鼓地进行。

  在修建时,遇有各种难题,凭着这无名氏的聪明才智皆一一化解。

  工程即将终了时,皇帝率众而来,此次神色枯槁,已是强弩之末,听监侯之官私传,已立诏传位于太子曹叡,此次便不再回宫。

  至此,众人皆心知肚明,皇帝已至大限,身后之事即将启用。

  曹丕向这无名氏言道,诸般事宜已妥,那第七之逆改之法,已命另班人马施展竣工。

  待说完之后,无名氏惊叹,此第七逆之法,足可谓巧夺天工之举,凭此法,已可不需前六逆改之法,只此一法足矣!

  曹丕大笑,言道,尔忠心辅佐朕,朕即知大限已到,将驾鹤西行,羽化升仙,尔便陪朕共升仙界吧。

  这中常侍连忙跪拜,言道愿就此陪伴吾皇共赴极乐世界。心道,果然不出所料,伴君实为伴虎,至此再不会有生还希望,做那殉葬品了。

  不多日,魏文帝曹丕于墓前三十余里的行宫驾崩,非史料记载的卒于洛阳皇宫。

  但皇宫传旨,昭告天下,天子于洛阳皇宫驾崩。

  宫帷内如此传耗,一为保持政权稳定,不生动乱,二为此说符合常理,于封建统治有利。

  曹丕驾崩后,当初参与墓葬建设之数万人悉数陪葬。这无名氏在皇帝驾崩前,就言明要在冥殿前跪祭守陵,故此未被封陵执事着人屠杀。

  那些安置完诸般事宜的官军,启动各类机关、消息后,逐项撤退,逐段封墓,偌大地宫,层层封闭,形同绝地。

  但可预知,此封墓官军退出墓葬后,必会被另一群官军所杀,抛入江中,喂食江鱼河虾,成为腹食,还不如那些陪葬冤魂,没能捞个完整尸首。

  这无名氏在仅他一人为活人的地下冥宫熬过三日,算来官军早已杀尽知晓内幕之人,全部撤离,方始脱逃。

  虽此墓由他精心设计,但毕竟机关重重,且恶毒、霸道,饶是他,亦数次命悬一线,几乎葬送于此。

  历尽险阻,耗费较大周折,终潜入事先所设秘道,艰难行进,赶至峰下,涉险渡天堑,由江中飘游上岸。

  此时已是饥肠辘辘,九死一生,所幸尚余一口活气,不敢走那官路,即便有羊肠小道之乡野曲径,也远远避之,专寻那荒山僻野逃命。

  待寻得一村居,使些钱币,寻了农家布服,没有健马,向农家购一老驴,带了食水、薄被,开始向长安进发。

  待历尽千辛万苦抵达西安后,在一处以前预先购置的民宅内,歇息数日。

  此前他所转移的财物,尽皆置于长安此处民宅,还有那属下被雷劈焦糊的残尸,尽藏于此。

  本想在此定居,颐养天年,岂料一日于街上行走,幸好学那西域羌人用头巾遮面,否则便要被那当地官员认出。

  毕竟他于朝中官居中常侍之职,乃朝中呼风唤雨之人,众多下官他不识得,但有几人不仰望权倾朝野的中常侍大人?

  这无名氏深知长安不可久留,便变卖宅子,雇一骆队,将那属下焦尸及一应财物驮运,向西域敦煌进发,以远离中土朝廷辖地。

  虽丝绸之路当今异常繁荣,商旅不断,但毕竟属西北边陲,环境艰苦,多为商队,少有朝廷命官过往,即便有,也是出使西域,途经此地,匆匆而过。

  在此隐居,可保此生安矣。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