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晚上点,我准时接到白无打来的电话。将杨小诗的事告诉他后,他承诺会尽快回家,和我们一起讨论有关死亡音乐的事。
我继续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可惜,的确没有任何有关钢琴神童死亡的消息。后来,我将信件上提到的名字一一输入电脑对比手续,发现的确有个学习钢琴的孩子自杀。不过这个孩子,并不是什么钢琴神童。
——
刘彤是一个看起来十分普通的孩子,2岁,被父母送到市里最好的音乐老师门下学习钢琴。刘彤的手并不灵巧,但他的脑子却很好使。
和同期学习钢琴的孩子相比,他的弹奏并不起眼,相反,和他一起参加比赛的孩子,却有不少被誉为“钢琴神童”。
这个称谓在现在被各大媒体滥用,许多有天赋的孩子,都被冠以“神童”之名。是不是真的神童,并不重要,对媒体而言,这是一个噱头,一个吸引点击和关注的方式。但对于刘彤而言,却是一种肯定。
刘彤心里有很多想法,并努力将这些方法通过钢琴曲去实现。他的作曲能力不错,但弹奏钢琴的手法却不怎么样。
有一天上大课时,他当着老师和其他学生的面儿,弹奏了一首由他自己创作的曲子。尽管弹奏时断断续续,甚至有几个音阶节奏严重错误,但听完他的曲子后,他的老师泪流满面,莫名其妙的哭了。
没人知道刘彤作曲的用意,同龄孩子不能够理解曲子带来的意境。他的钢琴老师好奇的问他:“刘彤,这首曲子是你自己创作的吗?”
“是。”刘彤仰着头,一脸真诚的回答,“邻居姐姐失恋了。我根据她的故事,写了这首曲子,好听吗?”
钢琴老师红着眼睛没有说话,哀伤的曲子不能称之为好听,却可以引起共鸣。尤其是感情上的事,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有着相似的经历……
刘彤就是有这样的本事,可以通过一句话,一个表情,揣测出一个人的经历。之后,他再将这种经历转变为曲调,触人心悬。尤其是哀伤和痛苦等情绪,越是激烈,越是容易引起共鸣。而这些情绪,都能被刘彤用钢琴曲的形式表现出来,不断传播,扩散……
不过,我们听到的死亡音乐并不是刘彤弹奏的。
以他的能力,根本弹不出这样流畅的曲调。
有了新的线索,我连忙将所有资料整理,放入小诗手中:“给表哥看看,我联系杨警官帮忙调查刘彤的背景,相信很快就会有线索。”
“好。”
小诗的反应很敏锐,通常情况下不会多问什么。
在她离开卧室后,我才望着被她关上的大门,渐渐想起一件事……
廖倩出事后,我曾用十分恶劣的态度告诫小诗,希望她不要再接近我。但后来,每次上课时,杨小诗依旧会坐在我附近不远不近的位置,从未打扰,也从未远离……
我问站在身旁的林清玄:“你说中午小诗主动送信给我,是不是为了制造一次主动接近我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