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夜,姜典,你们家大早上的怎么就开着门呀?”崔鸣的声音从门外传来,接着,姜典就看见崔鸣提着饭盒兴冲冲的走进来。崔鸣一抬头,看到院子里的三个人,愣了一下,有些尴尬的问:“有人在啊,我是不是来的不是时候?”
姜典咬了口包子,说:“没事,过来坐一起吃早饭吧。”
崔鸣走过来,把饭盒放在桌子上,说:“我也带包子来了。”
玄夜看了饭盒一眼,问崔鸣:“你吃饭了吗?”
崔鸣摇了摇头,说:“还没,我妈在家蒸的包子,一出锅我就赶紧给你们送来了。”
“哦,那就一起吃吧。”
姜典给崔鸣也盛了碗豆腐脑,然后继续低头吃包子。
刘老头站起来说:“那我先回去了,下午我去一趟村委再过来吧。”
刘老头走后,崔鸣好奇的问:“去村委干什么?你们有什么事吗?”
姜典说:“玄夜要把这房子重新盖盖。”
崔鸣扫视了一眼院子,说:“确实该盖盖了,来人都没地方住。不过我看你这地基不大呀,邻居有人住吗?”
姜典说:“西边有,东边没有,空着的。”
“那你们不如把东边的买下来咯,反正农村的宅基地也不贵。买下来盖的大大的,还能留个大院子。”
玄夜听了抬头看了姜典一眼,问:“东边的家庭你认识吗?”
姜典挠挠后脑勺,说:“认识是认识,不过多少年不见了,现在走对面估计我都认不出来了。”
玄夜想了想,说:“那等下午老刘来了再说吧。”
崔鸣带的包子太多了,姜典把剩下的包子收到厨房里,准备下顿继续吃。
崔鸣坐在玄夜旁边,看着玄夜问:“你们这边盖房子,那你们住哪儿呀?”
玄夜说:“去姜迪学校附近租个房子吧。”
崔鸣一听,赶紧说道:“我给你找房子吧!”
玄夜看着他问:“你有熟人要租房子”
崔鸣笑嘻嘻的说:“没有,但是地盘熟呀,交给我吧,绝对包你满意!”
玄夜点点头说:“那好吧,我租的时间不长,先帮我租半年吧。租金你谈好后告诉我,我给你转账。”
崔鸣说:“好嘞,没问题!对了,你伤怎么样了?”
“好多了,已经没什么大碍了。”
“那就好,听说你受伤的时候可把我急坏了,打你diànhuà你还不接,我又不敢一直打。”
玄夜没有说话,赤鱬躲在荷叶下面,悄悄的翻了个大白眼。
姜典洗完碗后,走出来把院子里的东西收了收,说:“好像真没什么东西可以收的,姜迪的房间我看等明天他来了自己收拾吧。”
玄夜点点头,说:“床什么的要不就不要了吧,等房子装修完了一并换新的。你就把你觉得比较重要的东西收收就行。”
姜典听了,说:“那我等会儿去你房间收拾收拾看看吧,反正值钱的东西是没有了。”
崔鸣看着玄夜,问:“你打算盖个什么样的?”
玄夜说:“二层带院子吧。”
崔鸣想了想,说:“可以盖个小别墅,复式二层加阁楼,下面还能留个大院子。如果你想,底下还能挖个负一做储藏室。”
玄夜听了,思考了一会儿,说:“可以考虑考虑,不过这边不知道可不可以挖负一。”
崔鸣一听,觉得玄夜对这方面有兴趣,赶紧说道:“能呀,农村管的不严,很多人家都有地窖的。再说了,送点money就什么都解决了。挖个负一做好防水,把门开在院子里的地上,上面在盖个小的储物室,门留高一点,这样下雨不进水。”
玄夜听了觉得有道理,点点头说:“你对这方面挺了解。”
崔鸣笑着说:“那是,我好歹也是建筑学专业毕业的。”
姜典在一旁嘟囔道:“还不知道有没有那么大的地呢。”
崔鸣看着姜典说:“没那么大的地也可以设计成别的样子嘛,这样吧,你们先看看宅基地有多大,然后把地形画给我,我给你们画几个户型图看看。”
玄夜点点头说:“可以,等量完了我发你微信上。”
“好嘞,没问题!”
姜典看着崔鸣,忽然问道:“崔哥,你天天没事做吗?我看你好像什么时候都有空啊。”
崔鸣看着姜典,眨巴眨巴眼睛,说:“我最近失业了呢,这不是正在体验游手好闲公子哥生活么。”
姜典竖起大拇指,说:“公子哥,羡慕~”
崔鸣笑了起来,说:“逗你的,等我二舅的事忙完,我就该上班咯,到时候肯定就没这么自由了。”
提起二舅,姜典就问:“你二舅最近怎么样了?”
崔鸣说:“挺好的,出院回去好几天了,按照玄夜说的天天烧香烛纸钱供奉着呢。”
姜典点点头说:“那就好。”
崔鸣问姜典:“你这收拾东西需要帮手吗?”
姜典看了一圈院子,说:“不用了,没多少东西。等收拾完了借辆三轮车,一趟估计就拉完了。”
崔鸣听了,站起来,说:“那行,如果有需要就给我打diànhuà,随叫随到。我一会回去就给你们看下房子,这几天就给办好。”
姜典比了个ok的手势。送走崔鸣后,赤鱬从荷叶下面探出头来,对姜典说:“关门,把门关上。”
姜典回头看了赤鱬一眼,关上大门后,问赤鱬:“有什么事吗?”
赤鱬说:“闷死我了,开着门我不能随便出来透气啊。”
姜典问:“你不是鱼吗?鱼还怕水闷?”
赤鱬白了姜典一眼,翻身跃到荷叶上,像一条死鱼一样躺着晒太阳。姜典看着赤鱬,觉得它越来越不正常了,又是仰泳,又是要晒太阳透气,怎么看都不是一条正经的鱼。
吃过午饭后,姜典和玄夜开始着手收拾家里,姜典打开爸妈房间的门锁,阳光洒进来,姜典走到床前抬手摸了摸,床板上已经积了厚厚一层灰。
姜典坐在坐在床边四处打量,三年多了,如白驹过隙,一晃眼一千多个日子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