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批示保留袁崇焕祠墓
位于北京市东花市斜街的袁崇焕祠墓,于2002年经过大规模修缮,于当年底对公众开放,接受人们的凭吊。笔者最近查阅有关资料得知,袁崇焕祠墓在建国后得以保留,还得到了*主席的亲自关照。
那是1952年的事。著名民主人士李济深、章士钊、柳亚子、叶恭绰等4人联名由叶恭绰执笔,于1952年5月14日给毛主席写信,请求保留并重修袁崇焕祠墓。时隔仅两天,毛主席即于5月16日在信上批示:“请彭真同志查明处理。我意若无大碍,袁崇焕祠墓应予保留。”当时新中国成立刚两年半,可谓百废待兴;抗美援朝战事正酣,真正急务甚多。而民主人士就历史人物祠墓的保留这类似乎不急之务直接诉诸于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毛主席也及时作出明确表态,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当时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氛围的和谐与清明。
袁崇焕(公元1584~1630年)是明末最著名的抗清将领,祖籍广东东莞,后落籍广西藤县。他于明万历年间中进士,初授福建邵武知县。明末风雨飘摇,各地农民起义让朝廷穷于应付、焦头烂额;而边患频仍,已经崛起的后金不断进犯,更令朝廷束手无策、一筹莫展。袁崇焕心系辽疆,毅然投笔从戎,因抵御后金军屡战屡胜而官至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并出任蓟辽督师。这就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兼监察部副部长的官衔,蓟辽督师则类似于东北总督的职掌。可以说,明朝廷在东北方阻挡后金进犯的重任,都搁在袁崇焕身上了。而他在任辽事期间,也曾多次击败后金军的进攻,获得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袁崇焕在与努尔哈赤的一次决战中,用炮火把努尔哈赤击伤致死,非常有效地阻遏了后金军的南下。
明末代皇帝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皇太极绕过袁崇焕在辽西的关锦防线进攻北京,袁崇焕闻警后即率师勤王,星夜驰援京师,在京郊获广渠门大捷和左安门大捷,独自力解京师之危急,再次显示了他的果敢、坚毅及军事谋略方面的才能。
短短数年间的几番较量,皇太极深知袁崇焕的厉害,于是听信其汉人谋士所设反间计,顿兵北京城下,不与袁崇焕交战,却诈信约与袁崇焕做内应定城下之盟。自命“非亡国之君”而视满朝“皆亡国之臣”的崇祯皇帝,果然中计,听信了谗言,终将袁崇焕逮捕下狱,制造了一起特大冤案,也造就了一出自毁长城的巨患。
袁崇焕以身许国,空有“臣心期报国,誓唱凯歌归;但留清白在,粉骨亦何辞”的壮志和情怀,仍然脱不掉封建皇朝里正直的忠臣常有的悲惨结局,终于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受磔刑(一种分裂肢体的酷刑)处死于西市。
袁崇焕被祸后,他的一个佘姓部下冒着被满门抄斩的危险,将袁崇焕的首级从法场盗回,藏在自家院内。后又偷偷地将袁崇焕的尸骨运回,埋葬于广渠门内的原广东义园,袁崇焕就此身首异处。而佘家从那以后也隐姓埋名,在东花市斜街的墓园内世代守墓,迄今已传17代历370多年了。
袁崇焕的正式沉冤昭雪在其被祸的152年之后,即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而且是以皇帝上谕的最高等级实现的。乾隆四十七年十二月初四日,乾隆下谕告额驸(即驸马)尚福,让其通知时任广东巡抚的尚安说:“昨披阅明史,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谙政昏,不能磬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袁崇焕系广东东莞人,现在有无子孙,可曾出仕,著传谕尚安,详悉查明,遇便覆奏,将此谕令知之,钦此。”乾隆作为清朝的皇帝,对自己祖先打天下入鼎中原时的死对头所受的奇冤,能有如此通达的胸怀和态度,在封建社会也实在难能可贵了。
佘家后人所守护的袁崇焕祠和墓,在新中国成立后因毛主席和北京市政府的关照得以保留,但年深日久,后来变成了一个居民所住的杂院。其地虽于1984年被确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不过有近20户居民挤住在里边,已根本不可能再有垂悼英烈、追思先贤的氛围。2001年,北京市和崇文区有关部门根据“保护为先,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筹措了400多万元,终于完成祠院内所住居民的腾退。北京市文物局又出资60多万元,对袁崇焕祠进行了彻底修缮,大体恢复了上世纪50年代的样貌,使这处文物保护单位得到解放,恢复为一个进行爱国主义和历史传统教育的场所。
袁崇焕祠是一个并不很大的院落,临街的大门上挂着“明代民族先烈袁崇焕墓”的牌匾,门额的匾上刻题“袁督师墓堂”,门两边的楹联上写着:“自坏长城慨今古;永留毅魄壮山河”。进门后一条甬道直通墓堂,堂额刻题“明代粤先烈袁督师墓堂”。堂内大厅面阔三间,正中供奉“袁督师崇焕公像”,两侧悬挂的楹联写明:“杖策必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非常凝练地概括了袁崇焕的一生和忠臣良将特有的情怀。这座墓堂虽修缮一新,红漆彩绘,显得相当富丽,但入室四顾,从房梁等处可以看出,还是原来的老屋框架。墓堂两边的东西侧厅,被开辟为展室,陈列着介绍袁崇焕的资料和与他有关的一些实物、图片及复制的器物。
墓堂后边是一个更小的院子,坐落着袁崇焕的墓,墓前一块石碑颇为高大,石碑上刻着“有明袁大将军墓”七个大字,字体遒劲有力,写明所立日期为“大清道光十一年二月”,系“乡后进吴荣光拜题”。那是在袁崇焕获得昭雪多年以后,由同乡后辈为崇穆昭彰其英烈而刻题树立的。
随着袁崇焕祠墓的修缮,龙潭湖公园内的袁督师庙也在2003年春节之际对公众开放。袁督师庙建于1917年,为袁崇焕同乡后人的张伯祯为纪念他短暂的一生、彰表他悲壮的事迹而建。此庙位于现在龙潭湖公园东湖畔,坐西向东,面阔三间,建在一米多高的台基上。庙堂中门悬挂着同为广东同乡的康有为所写的对联:“其身世系中夏存亡千秋享庙死重泰山当时乃蒙大难;闻鼙鼓思东辽将帅一夫当关隐若敌国何处更得先生”。庙内正壁上镶嵌着袁崇焕石刻像,两壁有《明袁督师庙记》、《袁督师庙碑记》、《佘义士墓志铭》等石刻。这座享庙从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没有对外开放,但在1984年也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如今,袁督师庙周围建起了广场,铺设了草坪,已具备接待游人瞻仰凭吊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