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浪漫青春 春华秋实岁月长

第一百七十八章 彩南联合大学成立

春华秋实岁月长 尘栖 4837 2021-12-01 13:00

  两个小年轻,吵架也在所难免。

  两年后,霁月的父亲过世,更是没了经济支撑,公公说是她就是女儿,所有留洋的资助都是依赖青城的父亲。

  背后没有父亲这样的教诲,哪里能赢得美人归啊。

  公公是大儒,他甚至帮这对新人规划了蜜月路线。

  五年之后,霁月夫妻学成回国,在红华大学任教。

  彼时润泽则去了伤害,他们似乎离的更远了。

  在上海,润泽矛盾,但无奈地他得接受这个事实。

  这是霁月的选择。

  甚至可以说霁月是自由的,这是她的选择, 直到后来润泽才知道,霁月所嫁的人的父亲正是自己在红华大学读书时期的老师。

  这或许就是命!

  求而不得,但又不甘心。

  这一世的纠缠,会结出善果吗?

  那次有个英国的文学家来到中国访问,润泽负责接待陪同工作。

  而他们要去的下一站是红华大学。

  听说霁月已经在学校当了教授。

  他们分别这么多年终于可以见面了。

  他甚至在这位文学家的剧本里演出了男主角。

  那位文学家邀请了霁月出演女主角。

  这部戏在红华大学引起轰动,当时他甚至分不清这是“戏如人生,还是人生如戏……”

  连续五场的演出很快就结束了。

  文学家也要启程回国了。

  他需要送他到上海坐船……

  就在火车站前,他抑制不住的思念如潮水般迸发。

  他舍不得离开……

  她并没有回心转意……

  他们两个如同平行的铁轨,最终还是没有相交。

  或许是悲情,或许是才华,润泽在国内的诗界、文学界,声名鹊起。

  他终于放下了霁月。

  在上海,他遇到了自己的学生胡曼琳,那个学生如同当年的霁月一般,也是16岁。

  她崇拜他,她爱他,她大胆。

  她闯入了润泽的生活,他似乎看到那个在牛津的霁月……

  他单身了已经很久很久了。

  这个时期,润泽已经被聘任为三所华东大学的教授。

  还创办了杂志和诗刊。

  他自己已然是了社会名流。

  帝都大学,也向他抛来了橄榄枝,请他北上任教。

  这个曼琳成了他所有爱情的港湾。

  他的新婚,并没有得到润泽家人的祝福与认可。

  他只能依靠自己的各种兼职得到收入支撑。

  那曼琳,开销很大。

  或者是那份浪漫,润泽似乎又看到了当日的霁月。

  关于那份奢靡,润泽从未责怪。

  他开始了更多兼职,只为曼琳能生活的更好些。

  曼琳是才华的,她画的一幅好画, 她是社交圈的宠儿,她精通法文、德文、英文。

  是上海滩的有名名媛。

  为她趋之若鹜的男子很多。

  但她却钟情于润泽。

  她喜欢他迷离而伤感的眼神。

  他喜欢她姣好的容貌还有才华。

  这样的搭配似乎很好很好。

  可谓才子佳人……

  最后的关头,他终于说服了家人。

  但家庭的财产他必须放弃,筱仪与润泽的父母就是女儿,她有单独的一份。

  在帝都润泽举办了声势浩大的婚礼。

  甚至他的恩师来为他主婚。

  这是他的小心思,只是为了能得到霁月的消息。

  然而,他的恩师很是生气,他说润泽心情浮躁、学无所成。

  他说曼琳,希望她说是恪守妇道……

  或许这份婚姻,并不被祝福,一时间曼琳开始破罐破摔,婚后不久她醉心于上海的欢场社交……

  跳舞、打牌……

  激情褪去的爱情,可怜的只剩下一地鸡毛。

  花费自是大的离谱,润泽只能更加努力的赚钱。

  似乎这样都覆盖不了曼琳的奢靡……

  他兼职多处……

  然而

  只是此刻国内政治形式变化莫测,很是动荡。

  1935年,帝都的局势日益危急,为了防止突发的不利情况,红华大学秘密预备将学校转移至长沙。

  学校拨巨款在长沙岳麓山山下动工修建一整套的校舍,预计在1938年初即可全部完工交付使用。

  这年冬天,红华大学从火车站,连夜秘密南运几列车图书、仪器等教学研究必需品,一路南下到了到达汉口暂时保存。

  等待新学校修好计划搬往新校址。

  卢沟桥事变后,局势更加严重。

  大学的出路在哪里?

  偌大的华北可能再放下一张平静的书桌?

  庐山脚下,开会讨论战局。

  会议结束,帝都大学、红华大学、北洋大学三校校长,并未立即北上。

  华北事变后,七月日军向天津进攻。

  后,日军又向北洋大学开炮。

  北洋大学被毁。

  不能再犹豫了!

  8月三校合并,组成了长沙临时大学。

  10月,千余名来自三校的师生经过长途跋涉陆续到达长沙。

  润泽也到达了长沙。

  他写信给曼琳,但曼琳似乎并不买他的帐。

  她还是在紫醉金迷的上海,过着过一日便纵情一日的生活。

  她说女人不用管政治,如今的落败,早晚都得死,她只能过一日算一日。

  润泽无奈。

  时局之下,他又能怎样?

  偶尔听到,风言风语,说是曼琳跟以为前朝贵人之子打的火热。

  她不牵挂他吗?

  他不牵挂她吗?

  她放心的下他吗?

  他放心的下她吗?

  就如当年他的情场韵事一般,曼琳终于活成了曾经的润泽。

  他们两个还真是般配!

  只是此刻的润泽完全已无心在风月场中。

  国家的命运才是他关心的。

  他此刻就想当一个好老师。

  他最初的梦想在恩师的怒斥下似乎又回来了。

  如今的他与曼琳似乎已经渐行渐远了……

  这年十一月一日,长沙临时大学正式上课。

  这一天后来变成云南联合大学的校庆日。

  第二年一月二十日正式开始放寒假,然而下学期在昆明上课的决议。

  并且规定师生3月 15日前在昆明报到。

  二月开始,迁徙昆明。

  战时内地交通困难。

  女同学还有部分体弱男同学由粤汉铁路到广州经香港、越南进入云南。

  还有一部分同学沿着湘桂公路先到桂林,再经过柳州、南宁、越南进入云南。

  甚至还有同学组成成了旅行团,行程三千多里路,历时两个月,横穿三个省市,进入云南新校。

  总是战火纷飞,路途遥远,却也没有阻挡住学生们求学的道路。

  教授、老师们更是义无反顾。

  或许在国家大义面前,才能真正彰显出每一个中国人的爱国情怀。

  此刻的润泽,才猛然情形,身为老师要做的事情太多太多而不是无所事事,沉浸在感情的迷乱中自哀自怨。

  他要成为民族的脊梁!

  至此长沙临时大学改名为云南联合大学。

  设立,文、理、工、法、商、师范五个学院二十六个系。

  就在学生们入校之后,一下涌入新校的学子如此之多,这才发现校舍紧张异常。

  开始紧急修建校舍。

  并计划在当年的五月四日正式开课。

  没有钱、没有物,要修建校舍谈何容易。

  当时的建筑系教授夏先生的设计图易稿十余次。

  夏先生忍无可忍,最后一次他当众将建筑稿件摔在时任校长的莫先生面前的地上。

  莫校长平静地告诉他:“除了图书资料室做砖瓦建筑,部分教室用铁皮做顶,其余统统做茅草房。”

  夏先生听后大怒,“茅草屋农民都会建,干吗要我这个建筑专家来设计?”

  “国难当头,用茅草来建大学是不得已而必须做的事情。”莫校长无奈的摇摇头,转既又说道:“还得麻烦先生,看能不能用茅草把校舍做得尽可能好看点、好用点,这还得靠诸位的支持!”

  当年的艰难可想而知。

  当晚,夏先生按照建茅草校舍的思路再次修改方案。

  夏天生点着一盏油灯熬夜修改图纸,旁边的夫人看着修改的图纸一边偷偷的抹着流泪。

  这就是战争带来的生活教学的改变。

  那个时候日军的飞机常常盘旋飞过昆明,投下一枚又一枚的炸弹。

  因此,跑空袭警报似乎也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也就成了云南联大师生的日常。

  润泽,就成为跑警报的教授。

  每当日军飞机来临,润泽就拿着一块铁皮,四处敲击着,将在教室里面上课或者宿舍、图书馆,校园各个地方的同学们都赶到防空洞里。

  他总是最后一个离开的。

  或许这就是责任,保护学生是身为教授的职责。

  也是他反抗的一种方式。

  那个时候,还有一位学生,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名字就叫做《斯文教授跑警报》。

  在学生的描述中,说是这个“跑警报”也有说法,它不叫“躲警报”也不叫“逃警报”,那是因为或“躲”字太消极,“逃”字又太狼狈。

  只有这个“跑”字,于紧张中透着一股从容,最有风度。

  原来于文人,这份气节更是弥足珍贵。

  文人就是文人,纵使炮火连天也无法阻挡文人的黑色幽默。

  大家都发挥着群众的智慧躲避日军的轰炸。

  曾有一位教授,找人在教学楼前挖了一个很深很大的土坑,并且在上面盖上木板当作防空洞。

  而这个情况被楼上的另外一位教授发现。

  一时兴起作了一副带有讥讽意对联,那就是:“见机而作,入土为安。”

  那是一段艰难岁月,除了炮弹的袭击,还有就是雨水。

  云南气候多雨。

  为了防止空袭,那教室的屋顶是用铁皮做的,但这样的教室亦有弊端。

  每当下雨,雨打在房顶上叮叮的声音吵得学生根本听不到讲课的声音。

  润泽的课程也因此常常不得不中断。

  大雨之中,后排的学生根本听不清,有的甚至转头去看外面窗户上的的雨。

  润泽只好停下来,他在黑板上写下四个大字“停课赏雨”!

  日子就这样过着,那曼琳还在上海似乎并不打算来到云南。

  曼琳写信,说是上海的物价飞涨,她这些年将娘家的陪嫁也差不多快花完了。

  言语之中似乎在责怪润泽给寄的钱越来越少了。

  润泽很是生气,她似乎根本不知道在云南生活的艰难。

  他只回信:“国难当头,云南或者离婚,你这边二选一……”

  曼琳在上海的名声似乎也不太好了……

  当她收到信的时候,这一次并没有跟以往一样顺带着的是一张银票。

  这一次言语简单,就是让她选择,要么离婚要么到云南。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