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写到了主角所在的民营医院,这次贴一点相关内容)
1、大型社会办医数量增加,与公立医院合作更加紧密
支持民营医院发展的扶持政策中就包含“进一步放宽规划限制。政府对社会办医区域总量和空间布局不作规划限制。取消床位规模要求。”这一条。
长期以来,土地和床位限制,一直都是阻碍民营医院做大做强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今国家限制放开,可以说是给足了社会办医扩大规模,甚至是集团化、连锁化发展的机会。这必将吸引着更多投资人倾力创办更多高质、高效的大型民营医院。
而近期,不少省市地区落地的医院规划文件也明确,要放宽对民营医院建设的空间规划。
到2025年,省、市级新增床位中为社会办三级医院预留不低于1.2万张的发展空间。社会办三级医院的数量、结构与空间布局不受限制;
推进重庆市三级医院质量内涵建设,要基本实现全市每个区县至少有一所三级医疗机构,社会办医疗机构创办三级医院不受数量限制,强化专科能力建设,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儿童、妇产、肿瘤、精神、传染、口腔、康复、护理等三级专科医院。
2、健康旅游被肯定,鼓励社会办医拓宽业务
2020年8月上海市卫健委公布首批国际医疗旅游试点机构名单,20家社会办医机构入选:10家为试点机构,10家为种子培育机构。
有媒体评价:这轮旅游试点机构开放,标志着这些社会办医机构进一步得到政府、民众认可,并逐步开放至国际窗口展示,成为城市的一张医疗名片,显示了社会办医机构的办医质量和影响力。
2021年,1月27日,文件表示要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推动健康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其中特别提到:要开发高端医疗旅游产品,布局发展高端医疗、精准医疗、消费医疗,积极打造医疗旅游全产业链,重点开发疑难疾病诊疗、辅助生殖健康、中医保健理疗、整形美容等服务。同时,鼓励社会资本提供高质量、多元化的社会医疗服务,完善国际金融保险服务体系,打造集医疗、预防保健、养生康复为一体的实体型现代化国际健康服务园区,支持国际医疗消费中心建设。
换句话说,近未来,健康旅游将有可能成为社会办医拓宽业务、赢得口碑的重要赛道。
3、“小而美”的专科诊所继续“吃香”
2019年5月,国家《关于开展促进诊所发展试点的意见》的发布,让诊所创办迎来了空前利好。这项政策不仅确定试点地区取消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对诊所的限制、将诊所设置审批改为备案制管理,同时还鼓励在医疗机构执业满5年,取得中级及以上职称资格的医师,全职或兼职开办专科诊所。
2020年,这些政策逐步在地方上落地,不仅中医诊所也开始实施备案制,太原市、深圳等一些城市也出台了政策,明确诊所申请备案,应当场发放《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当天准许营业。
随着人们就医观念的改变,以及家庭医生、分级诊疗行动的开展,小型诊所,尤其连锁的品牌诊所和专科医院,这些“家门口”、“小而美”的医疗机构更有机会赢得百姓的认可,从而发展的更好。
4、更多医生执业选择民营医院
国家卫健委发布消息,我国已有至少22万名医生参与多点执业。其中,到社会办医疗机构的大约占40%。已有至少8万多点执业医师走向了民营医院!
不仅如此,国家在公立医院现代医院建设规划中,多次强调:“统筹考虑编制内外人员薪酬待遇,坚持同岗同酬同待遇。”
这也就会促使更多医护不再紧扒着“编制”的饭碗不放,而有意愿、更积极地选择多点执业,或是直接迈向市场,涌入民营医院。
2020年10月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卫生健康行业电子证照建设与应用指导意见》表示:最快到2021年年底,国家将实现为各地制发电子证照统一赋号,为电子证照跨地区、跨部门互联互通提供支撑等目标。
对于民营医院来说,医疗证照电子化,特别是医生护士的资格证电子化以后,医生、护士的人才流动,将不再通过线下证件传递的方式来规划办理,医疗机构办理多点执业的办事效率也将大幅度地改善;另一方面,医生、护士个人,也不用带着材料到处奔波,一些医疗机构扣证、“不放人”、限制多点执业的行为也将得以解决。这也将有利于医疗人才的自由流动。
5、社会办医加入医联体成为“硬指标”
医联体牵头医院要主动吸引社会办医疗机构参加医联体,并根据社会办医疗机构诊疗特色和学科优势,合理确定其服务功能定位、业务发展方向,逐步引导医联体内特需服务主要由其提供,与其他成员单位形成功能互补、业务协同、共同发展的整体效应。而医联体内部应共享医疗资源时,牵头医院也应设置或由社会力量举办影像、心电、病理诊断、医学检验和消毒供应等中心。
据了解,2019年8月,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就曾下发《关于支持社会办医疗机构参与县域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建设的若干意见》,该项《意见》是全国首份将民营医院纳入医共体的地方性落实文件,它的出台几乎是标志着支持社会办医疗机构参与医共体这件大事的真正落地。
该《意见》对社会办医参与医联体大致提出了以下5类要求:
①允许社会办医疗机构作为牵头医院组建医共体;②引导社会办医疗机构集团化特色化发展;③将社会办医疗机构全面融入分级诊疗体系;④医保支付DRGs同步覆盖社会办医;⑤社会办医疗机构床位和服务量占比作为医共体考核指标。
=======
未来的医疗,将会从「更多」变成「更好」
「问诊,检查,开药」,当我们谈到诊所时,这是脑海中定性的服务流程。
未来的诊所不仅要做到服务更多,而且要做到服务更好;诊所不仅能服务病人,而且要服务大众不断提高的健康生活需求。
顶层拥挤,基层闲置导致了倒三角需求结构,消费人群的需求提升倒逼产业发展,人类对健康的定义升级,不再满足于寻医问药,对医疗服务提出更高要求。
平均每天增加 49 家,诊所需寻求差异化发展
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域,投资者需要什么样的新型诊所?在第二届中国诊所发展大会上,台湾联安医疗集团总执行长颜鸿顺以台湾基层医疗的模式与发展为例,分享新型诊所可能获得的投资机遇。
他表示,建立差异化的专科特色诊所,能够实现对公立医院的协调推进和补充。把到诊所「求医」转变为寻求深度专科「服务」。这个领域拥有巨大的市场需求,但现状是资源分布不均而导致需求被忽视。
颜鸿顺说,中国大陆公立医院有大量优质的人才资源,这是基层医疗进一步发展最大的潜在优势。
img
根据国家统计局《 2018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 2018 年年末,全国共有诊所(含门诊部) 24.8 万家,较上一年新增了 1.8 万家。
一年 1.8 万家诊所,平均每天 49 家新开诊所,对诊所的差异化提出高要求。
星未来资本武莉莉认为,崛起的中产阶层对中高端医疗服务的支付热情高涨,为私立机构提供差异化医疗服务、补充公立系统供应空缺,提供了巨大市场空间。
img
联合医务中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李家聪分享了港式家庭医生服务的经验。
他表示,基层医生诊断,能够帮助患者解决大部分的常见病。同时,把病情复杂或严重的病人转介到专科或医院,让病人得到准确和及时的医疗服务,是新型诊所发展已经获得实践检验的一条可行之道。
医生走出体制,认同感是关键
一位来自山东的医生,创办了一家个体诊所,以儿科和中医保健为主,每天有 100 人- 200 人的问诊量。她提出了一个既是在场的参会者最关心的问题,也是单体诊所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如何找到又专业又好的全职医生?
要让医生从体制内走向私立诊所,首先要考虑到医生的工作状况,在有限的接诊量内,能否给到医生成就感;其次,要考虑各地的不同政策,如广州等地区,政策对基层医疗机构医生评职称会有所倾斜,医生能够有上升的机会,是一个比较吸引人的因素。
除此之外,许多医生并不喜欢「清闲衙门」工作状态,如何让医生有足够的门诊量,又让病人跟医生产生很好的互动和粘性、认可,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对于招募人才的标准,首先是医生要认可医疗机构的理念,二是擅长的人做擅长的事,医生负责医疗端,管理者负责管理端,同时,通过内部的培养机制培养既懂医疗又懂管理的人才。
在TW,经营了 25 年的联安医疗集团的经营理念是「亲切、专业、服务」,颜鸿顺表示,看病服务民众的时候,需要专业的医师、专业的护理人员,因此完善的教育训练系统就变得非常重要。
医疗没有快餐式增长,价值要远远大于诊费
医生在走向市场开始创业的时候,诊所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小本经营,风险自担。
相较医院而言,诊所的投资则小很多,市场容量大,不少互联网医疗公司布局线下医疗的主要方式也是诊所。除此之外,大V医生、外资医疗机构、上市公司等都在近两年纷纷投资布局诊所。
诊所投资者的多元化,也带来了诊所形态和类型的升级。但归根结底,新型诊所的重点还是落在医生、患者与服务质量上。简言之,是以患者和医生为双重中心,提供「优质、便捷、有效」的医疗服务。
在医生商业价值的主题分享中,企鹅杏仁首席医疗运营官于莺医生强调,个人商业价值的体现分为技能价值和服务能力,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诊所行业快速发展,如何在打稳根基的基础上将患者的感受放在第一位,形成自己的品牌形象是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因素。
服务不应该仅仅是由漂亮的装修和相对高的收费体现出来的,更多的应该是专业医疗服务的体现。
患者在就诊过程中间有没有得到尊重,有没有参与到医疗决策中来,以及医生是不是具备先进的理念、现代的医学学识。
如果仅仅是装修漂亮,不排队,而医生的服务意识、服务方式与大型公立医院相差无几,那患者就无法体会到几百元诊费的价值。
有胆识的医生纷纷走出体制,看似诊所开办的高浪潮,但于莺指出了一个问题,目前来看投资并不热。
没有品牌加持,一个普通医生技术再好,也无法获得双倍利润,让投资获得一个高回报。于莺认为,医生开诊所的时候,必须要考虑「我兜里有多少钱」,乃至「我背后有谁支持」。
诊所盈利回报率相对较低、回报周期较长,前期亏损的可能性比较大,私人诊所想盈利,往往只能往「小、散、乱、差」的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基于医疗的强区属性,也就意味着做「快速」、做「连锁」将面临大量的问题。
快速连锁风险大,单店诊所成本高,行业究竟该如何发展?「诊所联盟」或许是一种合适的发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