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川夫妇的绿茶生意终于走上了康庄大道,老父亲王元初的学堂梦,也慢慢的开花结果了。
阳历七月初,最后一套课桌椅完美收官,一年一度小升初的毕业季如期而至。
天刚蒙蒙亮,王元初和老吴就领着三位赶考的弟子乘船横渡水库,然后又步行了二十多里的山路,终于在开考前的半个小时,赶到了考场所在地老沙河中学。
方圆几十里的大山深处,就这么一所公办初中,青砖灰瓦三进出的校舍,应该有些年头了。
“不要慌,今年公社扩招,你们都能上初中!只要认真把试卷做完就成了!”
临进考场前,王元初善意的欺骗娃们,给他们宽心加油。
他知道这三个娃都是读书的好苗子,只要正常发挥,考上初中时没有多大难度的。
红石湾小学每年小升初剃光头的历史,今年在他的手里肯定要改写了。
开考的铃声响起,整个校园一下子安静了下来。
两位老园丁这才回转身来,去了附近的山民家里,借用人家的锅灶,为娃们准备中午的饭食。
离考试结束还有一个小时,王元初就早早的站在校门口,准备迎接弟子们凯旋归来了。
两年前女儿英子升初中时,老先生都没有这么紧张过。
把三个五年级的小娃全部送进初中,是他恢复公职以来的第一个人生目标。所以王元初比任何人都更加急迫,想知道最后的结果。
终于散场了,看着三个小娃有说有笑的结伴归来,王元初欣慰的点上纸烟深深的吸了一口。
“考得咋样?试卷难不难?”他故作轻松的问弟子们。
“都做完了!试卷不难!”那个学名叫袁满的女娃开心的回答老师道。
目不识丁的山民,尽然能给女儿起出这么吉祥的名字,真是用心良苦啊!
圆圆满满没有缺憾的人生,人世间最美好的祝福和期望,全都包含在这个学名里了。
“都做完了!都会做!”另外两个男娃也附和道。
“功夫到自然成,你们平时用心学了,自然都会考好的!哈哈哈!吃饭去咯!”
王元初开怀的乐呵了起来,领着三位学童去赴他们的“升学宴”了。
吴老师的饭菜早已备好,一盆咸菜腊肉,一盆松菇蛋汤,还有一大陶盆的糙米干饭,一大摞碗筷,全都摆放好了,就在山民茅舍外的草地上。
天地为席,艳阳高照,不远处老沙河的涛声隐隐传来。
师生五人比肩而食,不时有小娃起身给两位先生续饭,野餐的场景温馨而又充满了无穷的乐趣。
几十年后,三个娃们早已走出大山功成名就了,或许永远也不会忘记1980年的那个夏天,故乡老沙河岸边这顿无忧无虑的农家饭吧。
漫长快乐的暑假终于开始了,邮递员肖叔送来了老沙河初中的入学通知书,还按照王元初校长先前的嘱托,请来了一位乡村摄影师,给红石湾小学80届的师生们留下了一张宝贵的全家福。
三个青涩的学生娃,四位老中青教师,表情轻松的分坐在两条长凳上,对着镜头笑意盈盈。
黑白照片的效果,掩盖了校舍的破败,但也未能把灿烂的阳光、四周的青山绿水备份下来。
孩子们长大之后,再去回忆母校儿时的风景,就只能闭上眼睛,在记忆长河的深处慢慢的搜寻了。
“袁满,下学期你们就要去读初中了,离家更远了,生活学习也会更加艰苦。不要怕吃苦孩子们!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也算是你们的爷爷辈了,将来学习上有啥克服不了的困难,都能来学校找我,找吴老师、张老师、还有小车老师。呵呵,祝你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临别之前,王元初还不忘教诲孩子们,进入新的学堂后要好好学习不怕吃苦。
对于那个时代的学子们来说,吃苦和学习好像是一对孪生兄弟,没有不吃苦就能把学习搞好的。
就像一首唐诗中描述的那样: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少年不知勤学早,老来方知读书迟。
三个孩子都很懂事,静静站在路边聆听老校长的说教,向先生们鞠躬致谢,师生之间就此别过。
没有长亭外古道边,但有芳草萋萋,还有连绵的群山作伴。
“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民族的兴亡…..!”
看着娃们远去的身影,王元初忽觉鼻子一酸老泪纵横,轻声吟唱起《毕业歌》来,还一边舞动着手臂打着节拍。
“老先生和这些娃相处久了,处出感情来了,呵呵。”
一旁的老吴不理解王元初为何如此用情,讪笑着安慰他道。
“哎,想起我初中毕业那时的往事啦,让你见笑了,呵呵。”
王元初擦干老泪苦笑道,也从离别的伤情中走了出来。
“老校长是哪一年去陆安州读师范的?”老吴有点理解王元初了,接着问他道。
“抗战胜利那一年,我就读的老淠西中学是所战时学校,整个中学阶段都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我的同学全国各地的都有,江苏的、山东的、河南的最多,都是从沦陷区过来的。有些外省财主家的少爷,甚至挎着驳壳枪带着佣人过来读书,哈哈哈!”
王元初的心情终于好转了过来,从兜里掏出卷烟和老吴借火。
小车和老张正领着低年级的同学,去峡谷下面搬石头,说说笑笑着从两个老头的身边穿梭而过。
“这我听说过,淠西中学解放前藏龙卧虎。老辈人说打东洋鬼子那几年,省府的好几个机关都驻扎在我们红石湾。”
吴老师是本地人,这一带大别山区的许多往事,他多多少少都知道一些。
“是啊,当时学堂里的先生,有很多是从外省过来的青年才俊。我的班主任苏云苏先生就是一位女大学生,老家在山东。我这辈子再没见过那么美丽那么勇敢的女子了,这《毕业歌》就是她教给我们的。”
说到这儿,王元初迷蒙的看着远山,苏云先生鲜活的身影似乎又在他的眼前悦动了起来。
“那个时候,我们这些年轻学子,爱国情怀是融入自己骨血里的。救亡图存振兴中华不是口号,是我们每个青年愿意用生命去践行的使命和理想。哎,一晃这辈子就快过去啦,啥事也没干成!哈哈哈!”
王元初又自嘲的长笑了起来,有了一种英雄气短的悲怆感。
“老先生,你们这代人真是太不容易了,到了晚年,可要好好的享受享受!”
老吴感叹的拍着老校长肩膀,两人离开了路畔向操场走去。
“是啊,在时代的大潮中起起伏伏,很多人都没干出啥名堂。不过如今好啦!这些娃碰上了好时代,只要稍加刻苦,他们将来的前途都不会太差。”
“等这校舍建好,我们这些老家伙的好日子也就来啦!每天上课之余钓钓鱼、下下棋、咪点小酒吹吹牛,能过上这样的日子,老汉我今生也就别无所求咯!”
老吴同志的人生理想简单而又现实,“铁饭碗”的公家人就是这样过日子的,也是那个时代的农家子弟最羡慕的美好生活。
王元初不再理会吴老师,往灶台那边准备午饭去了,一边继续哼唱着《毕业歌》 ,深深沉陷在往日的情怀之中。
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
明天是社会的栋梁。
我们今天弦歌在一堂,
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