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元直书信,感人肺腑
丞相府政事厅。
黑云压城,大雨连绵,诸葛亮头戴纶巾,手执羽扇,微风吹拂着一身鹤氅,飘飘然犹如仙人一般,深邃的双眼盯着眼前屋外的阴雨绵绵,心中不觉有些怅惘。
紧接着,屋外一人身着蓑衣匆忙踏上政事厅台阶,诸葛亮见其匆忙,便走出屋门来到长廊迎接那人,定睛一看,原来是费祎。
只见费祎手上拿着一札竹简,脸色颇为平淡地对眼前迎上前来的诸葛亮拜道:
“丞相,刚刚我正打算出去办事,有一老翁趁着大雨前来拦住了我,看他神色匆忙,我还没等问他,他就把这一札竹简塞在了我的手里……”
“嗯?那人现在在哪里?”诸葛亮盯着费祎手中的竹简问道。
费祎见诸葛亮眼神看向手上的竹简,于是一边把手上的竹简递给他,一边指着身后的办公房说道:
“那人在房间里,幸亏我拉住了他没让他走,看他的样貌和精神方面,目前的状态十分的差。”
“走,先去看看他,然后再做计较。”诸葛亮右手拿着那一札竹简,左手提着鹤羽扇,顺着长廊径直来到了那间办公房。
却见那老翁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双眼深邃迷惘,不知道此时的他究竟在想什么。
而一旁周围的官吏们已经忙完了事务,见这老翁如此疲惫不堪且饥肠辘辘的状态,便立马为他倒茶和弄一些食物,但这老翁性格执拗,说什么他都不干。
这些官吏们只好把吃的与喝的放在老翁身旁桌案上,并且又留了一个属吏在这里守着老翁。
见诸葛亮亲自前来,那名属吏放下手上的文书站起身来向他拱手拜道:
“拜见丞相。”
“不必多礼,这位老兄长便是刚刚在门外硬塞给文伟书信的人吧?”诸葛亮看向坐在面前低头沉思且衣衫褴褛的老翁走上前来和蔼近人地问道。
身后的费祎点点头也跟着诸葛亮走上前去回答道:
“是的。”
于是诸葛亮便挥动羽扇示意这二人离开这间屋子,费祎同那名属吏点点头,然后拱手退去离开了这里。
坐在那里一动不动的老翁见一身鹤氅,手持羽扇的诸葛亮终于肯开口说话,只见他那沧桑的脸庞满是辛酸,眼角热泪横流……
“终于……终于见到诸葛丞相您了,那一札竹简,丞相看了吗?”
“老兄长别激动,您是谁?为何要找我?”诸葛亮顿时被老翁这一句话问得头脑迷惑,而那一札竹简又是什么情况?
那老翁缓缓站起身来向诸葛亮恭恭敬敬地拱手拜道:
“回诸葛丞相,小老儿名为郭邰,是当今魏国御史中丞徐庶的管家。”
说到这里,诸葛亮便全都明白了,眼前的管家历经千辛万苦离开洛阳,只是为了送达徐庶亲笔写下的书信,而他手上的竹简,便是徐庶的亲笔信。
但他没有直接打开这札竹简,而是急切地询问老翁徐庶现在的身体状况如何。
却见那老翁无奈地摇摇头,自诸葛亮第二次北伐中期被曹真打退回天水后,徐庶的身体状况就日渐低下。
老翁每次见他满是惆怅的心情,便问他究竟为何如此,徐庶没有说,直到那天晚上写信的那一刻,徐庶便把他所有的心事都托付给了这老翁。
“哎,徐中丞已是风中残烛,命不久矣。”老翁说着便流下热泪,继而又说道:“这封书信,便是徐中丞送给丞相的绝笔信。”
听到这些话,诸葛亮顿时思从心来,他不禁展开这札竹简仔细阅读来自远方好友为他送上的亲笔信。
“吾友孔明亲启,见字如面………”
诸葛亮一字一句的把这封绝笔信通篇读完,顿时流下思念万千的热泪,原来徐庶在魏国这么多年以来一直都惦念先帝刘备的大业……
当阅读至通篇书信的最后几句的时候,诸葛亮的泪水遍撒衣襟,他缓缓放下手上的书信,把这札竹简平整的在桌案上展开,他回首望向眼前的暴雨喃喃道:
“吾友元直,惜当年没能与兄共同辅佐先帝兴复汉室之大业,君于曹营忍辱负重,誓不为汉贼献一策,弟钦佩之至,兄之言句句感人肺腑,还请远方吾兄元直安心,亮虽才能驽钝,但先帝之志,亮始终铭记于心。
且如今大汉人才济济,而亮也寻得可以托付的接班人,三足鼎立之势已定,亮有生之年或许不会打破这种制衡,但只要好好培养这个人,大汉中兴之日,终会到来……”
这些话虽然不能让远方的徐庶听到,但是在心中却已经告诉给了他,而这封信将会永远成为诸葛亮与徐庶友谊的象征。
他转过身来看向那名老翁,却见那老翁此时静坐在那里,诸葛亮擦了擦泪水,然后对他说道:
“老兄长,长途跋涉送来此信,亮万分感激,请在此地歇息几日,过些日子亮亲自送老兄长回去,还望老兄长把我的回信传达回去,也算留个念想。”
说着,诸葛亮最终还是写下了他刚刚嘴上所说的那些话,说是在心中已经告诉了徐庶,但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只有让徐庶亲眼看见老友的回信,他或许才能真正的安心。
轰隆——
空中一声炸雷震响天地,一道闪电划过天际,而这约半个时辰的时间里,诸葛亮写了很多话。
很快,诸葛亮写完最后的落款便放下了笔,然后长舒一口气放下心来,将这札竹简小心翼翼地卷了起来呈给那个老翁。
“老兄长,这封信还请拜托您转交给元直,并且附上一句话:吾与元直,襄阳学堂,一时同窗,一世好友。”
接下诸葛亮递来的书信,老翁沉重的点点头回应道:
“丞相放心,小老儿定然将信转交给徐中丞。”
放眼望去,屋外依旧大雨连绵,而远在吴国武昌王宫,孙权也已经从战败的悲伤中缓和过来。
“伯言,此次作战,我们损失了多少兵马?”孙权双眼毫无神气,可见这次他真的已经对打仗没有太大的兴趣了。
站在大殿之下的陆逊态度平和,对待此次作战,他还是持不赞成的态度。
“回大王,此次作战……我们阵亡三万六千多人,被俘一万余人……”
“哎……”孙权听到这些数字只是叹叹气,经历再度失败,他们在短期时间不会再北上伐魏,其根本原因是这次大败对吴国这些世家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
正当孙权蹙眉惆怅之时,王宫外一阵脚步声突然传来,来到王宫之人正是严畯。
“大王!祥瑞,祥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