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寒门仕子

科举篇 第093章 坑人的题

寒门仕子 佯忘 3477 2021-11-30 10:32

  难题,来了!

  第三篇杂文的题目是:说税!

  税好说吗?

  不是好不好说的问题,是根本没办法说好!

  为什么呢?

  就现下来说,税的主要构成为是夏税和秋粮,除了这两大块之外,还有户税、丁税、商税、关税以及其他不知名的特别税。

  这些,就是税的种类。

  除了税的种类之外就是税制了,这一点,才是难中之难。

  为什么这么说呢?

  税很不固定!

  从古时的初税亩、屯田制、均田制、方田均税法等等,从这种大方向上可以看出,朝廷在税制的改进上一直都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几乎每代君王都或多或少的会对税制有些改动,以适应当下的需要。

  哪个好,哪个不好,这谁能说的明白?

  如果是不好的话,那应该怎么去改呢?

  所以说,税的范畴实在太大,大到没法细说。

  或许,也只有户部尚书那种专职高官,才能真正想得明白吧?

  让考生们去说税?呵呵~~~

  几乎可以想象,此时众考生的心目中,一定是开骂了。

  不过,通过这道题目也能看得出,科举越是往上考,就越接近于做官方面的实用。

  税,确实是不好说。

  齐誉也是一阵头大,这道题该怎么答呢?

  不要慌乱,先冷静分析。

  税的种类这一块并没什么好说的,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那么,其重点应该就是讨论税制的问题了。

  避重就轻来写这篇文章?

  呵呵,那无意于是弃考之举,下下之策!

  继续说税。

  如果是讨论税制的话,那为何不畅想一下改良呢?

  如果是这么答的话,会得罪人吗?

  想多了,当然不会。

  现在只是考试,又不是让你去搞变法,哪来的得罪一说?

  放心答题就是。

  犹记得,后世里有一位能臣叫做张居正的,他就曾推行过一种名叫‘一条鞭法’的税法,先不论他的这项改革最终成功与否,最起码在税改上很有建树。

  何不借鉴一二?

  就这么办!

  继续阅卷。

  后面的题目乃是:诏、诰、表。

  这些个文体形式算不上有多难,但是,却非常地注重格式排列以及辞藻华丽等等,只要你认真作文,不胡说八道的话,基本上都能拿到中评。

  这种题目无异于是送分。

  此外,还考到了‘判’,即,判案。

  是啊,当官的人怎么能不会判案呢?

  这可是不可或缺的必备技能!

  这种类型的题目,主要是考验考生们的逻辑推理能力,也就是你的头脑到底灵不灵。如果只读死书,脑子不会转弯,那就完蛋了。

  ……

  会试的第二场,终于是熬过去了。

  累吗?

  非常的累,简直累死个人了。

  这么说并不是夸张,而是事实。

  真有那么一个年迈的老举人,他就因劳累过度,直接猝死在了号内。在衙役打开那扇门时,却发现他的尸身早已僵硬了。

  唉,穷其一生尽,其一世所终。

  哀哉!

  ……

  贡院的大门外是人头攒动,考生们尽皆活动着自己酸疼的筋骨。

  他们全都是少言寡语,耷拉着脑袋,明显也是被‘说税’的题目给难住了。

  不过在这个时候,大家谁也不会去同情谁,谁不是如此呢?

  在经历过了这两场考试之后,已经有一大半的人的心里开始有数了,这里的有数是指会不会被淘汰出局。

  是的,在除了极少数人之外,大多数人还是有些自知之明的。

  如果说,第一场的算学题和第二场的说税你都没有答好的话,那么,基本上不可能再有什么惊喜了。

  想在第三场翻盘?

  可能吗?

  要认清事实,只能当一回陪考而已……

  等下一科?

  年轻的或许还有资本,而年老的却也只能到止为止了。

  想到此,就有一位上了岁数的老举人仰天长叹道:“旧山松竹老,白首为功名,我已垂垂老矣,日薄西山,还有下一科可等吗?”

  有不少人闻之产生了共鸣,潸然泪下。

  齐誉看得有些不落忍,很想过去劝慰几句,但是,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想了想,还是选择默默离去了。

  ……

  次日。

  会试的收官之考——第三场,按时正常展开。

  发卷,先阅卷。

  科举的重头戏来了:策论!

  这一场的题目并不多,只有两道题。

  不过,却是两道大题。

  先看第一题:羁縻之弊及见解。

  羁縻……

  不是吧,居然真被洛渊给猜中了!

  冷静,先解题。

  这道题目要解读为是两个部分,一是让你说一下关于羁縻政策的弊端,二是让你阐述一下自己的见解。

  羁縻政策,是指朝廷对于蕃族的治理方针,俗称是以夷治夷。

  政策的前提条件是,蕃族要承认朝廷为其正统,而朝廷则要承诺护其周全,这两点都成立了,此策生效。

  这听起来有点像是拜山头的意思,实际上,也是差不多。

  谈妥之后,两方各自发展各的,彼此之间和气生财,大家相安无事。因此,羁縻政策又被人称为是怀柔政策。

  可是,时间一久,这政策就开始变了味了。

  为什么呢?

  由于蕃族缺乏约束力,久而久之就变得壮大了,以至于某一天,这些个蕃族大佬也开始试着和朝廷叫板了。

  这就是所谓的弊!

  分析出弊端并不算难,可难就难在这‘见解’二字上。

  如果蕃族那么好稳定的话,历史上就不会出现和亲了。

  不过,齐誉却是偷偷地笑了。

  犹记得,后世里有一位励精图治的雍正皇帝,他在对于蕃族的问题上,就曾推行过一种非常高明的政策,叫做‘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属于是一种吏治手段,朝廷通过官吏的任免来弱化蕃族土司的势力,除此之外,还会驻军。

  土司们对此有意见?也想当官?

  这当然可以!

  你们也来考科举嘛,朝廷的要求绝对不高,只要你们能考中区区秀才,就会封你们做大官!

  呵呵,这些个连汉字都不认识的土司们能考中秀才吗?

  自然是不可能的了。

  总得来说,用改土归流替代原来的以夷治夷,这种方法极大加强了朝廷对于蕃族的控制力,从长远上来讲,非常有利于国家的繁荣稳定。

  何不借鉴一二呢?

  善!

  再看下一道题:何为倭祸之源?

  即,造成倭寇之患的根源究竟是什么?

  先解题,这道题的意思是让你分析倭祸产生的原因,并不是让你阐述军事,如果你扯到厉兵秣马上去,那就是跑题了。

  倭寇犯境的目的,大多都是为了抢夺财物,因此,在大奉国人的印象里,扶桑国的倭寇们全都是一批大穷鬼。

  是啊,如果他们很有钱的话,还会来抢吗?

  所以,倭祸之源就是因为扶桑国太穷所致。

  事实真的如此吗?

  齐誉认为是:否!

  当下的扶桑国正处于是南北战争状态,这有点像是我华夏的战国时期,扶桑国因常年战乱,一些官兵和武士迫于生存上的压力,被迫走上了以掠夺为生的倭寇之路。

  这,才是真正的祸乱之源。

  对于这些,我朝的高层了解吗?

  当然!

  自大奉王朝建国以来,迄今为止已有七次远下西洋,如此强盛的远洋能力,又岂会对隔海相望的扶桑国一无所知呢?

  可怜这贡院内上万的考子,在他们之中,又有几人能知海外呢?

  这道题很坑啊!

  齐誉感慨了一番,开始落笔写稿。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