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五代河山风月

268、王昭远给的意外理由

五代河山风月 我的长枪依在 4944 2021-11-30 10:38

  “这次又要去吗.......”

  史从云安慰:“这次没有危险。”

  赵侍剑只好点头,“这些事我不懂,我还以为你不用去呢。”

  “那些骄兵悍将,我不去镇不住,我怕他们做出些烂事来。”史从云抱着赵侍剑乱亲。

  小老婆嫌弃的推开些:“口水,你说正事呢。”

  “现在的局面可不容易,死了那么多人,消耗那么多钱财粮食,才有当下局面,北面辽国也被收拾了,这是一个窗口期,机会难得。”

  说着他已经把漂亮老婆抱起来放在腿上,“我才大概就是十年的时间吧,十年.......”

  “这十年我必须把蜀国,南汉,南唐,吴越都收拾了。看起来很长,可其实没多少时间,我很着急,算下来差不多两三年要收拾一个国家。”史从云道。

  “这个频率太快了,百姓和国家不能承受也是个大问题.....”

  赵侍剑没说话,安静的听他讲述。

  史从云很担心这个问题,北方辽国开疆拓土阶段结束,转向内部发展上升期,这样的辽国不会给他们太多时间,大国的可怕之处就是这点,它能恢复,想完全打垮十分困难。

  杀五万人确实伤筋动骨,但不足以瓦解辽国,辽国从唐朝一个羁縻州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征战途中像这样的损失也不是没有,都能通过休养生息调整过来,继续南下劫掠,继续攻城略地。

  所以不能等,可短时间内要全部荡平南方各割据政权战争就太多太频繁,会让百姓受不了。

  他最希望的还是那些割据政权能看清形势,该投降的早点投降,然后整合实力,全力对付北方。

  人们都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但每次分合都是血流成河,乱像满地,死者不计其数,代价十分残酷的,但为什么还要统一呢?或说为什么中国总是这么独特的的循环呢。

  统一是大势所趋,其意义在于地理位置决定了不统一就无法对付强大的外部威胁,但每次外部威胁消失或者削弱之后,向心力减弱也就开始分裂了。

  中国的位置可不像欧洲和许多岛国,有海洋阻隔,有内海,有沙漠分隔等等天然的保护。

  所以中国这片土地上很多时候一场大战的规模,就远不是其它地方可以比的,道理很简单,地理决定的,陆地相连,没有内海、冻土、庞大沙漠等保护,大规模的兵力陆地投送成本可以接受,战争也就空前残酷和大规模。

  别说是海,哪怕燕山之北如果有一个大湖或者大河,让北方游牧民族想要南下必需要造船渡河,那大规模的部队南下就会难上加难,耗时耗力,南方压力会大大减轻。

  当然那样的后果也可能导致南方会因此内战不断,难以统一,没有强大的外敌威胁,那整合力量统一对敌也就没必要了,也难深入人心。

  而当下整合天下,就是首要。

  ........

  一月底,大军已经准备好开拔。

  却还没想好借口,史从云准备故技重施,让枢密院找几个蜀地“老乡”来告状,然后再让太后下诏,为救民于水火,兴正义之师。

  但一天下午,史从云才在宫里和符皇后一起处理完政事回来,家里人告诉他来了客人,说是蜀地来的,有要事要禀报他。

  史从云诧异,随后召见。

  来的是的三个人,穿着普通百姓的衣服,见他之后接连跪拜,随后小心翼翼从怀里掏出一刻腊丸呈送。

  旁边侍卫接过送到史从云手边,史从云让他打开,里面居然是一封蜡封的折叠书信。

  他仔细看了几眼,慢慢回味过来,这居然是后蜀国主孟昶写给北汉的书信,内容是邀请北汉一起出兵,南北夹击大周。

  史从云又惊又喜,开口问:“你们是何人?”

  最中间的人开口:“回禀秦王,某赵彦韬,兴州顺政(今陕西略阳)人,是兴州义兴军禆校,当年随先帝入蜀的。

  左边这位是蜀国兴国军讨击使孙遇,右边这位是同僚杨蠲。”

  “哦,你们既然是蜀国人,怎么想到来我这。”史从云问。

  三人一脸愤慨:“之前国中宰相李昊向国主建议,大周强势,连年百战百胜,秦王连契丹人也不是对手,提出去皇帝名号,向大周称臣纳贡,免去蜀地兵灾。

  可国主手下有个奸人,力劝国主与大周交战,还派我等北上联络北面汉国,要南北夹击大周。

  我们几个本来就是北方人,最明白北汉不过屁股大的地方,全靠契丹人撑腰,契丹人都不是秦王对手,他还自以为联络契丹人的一条狗北汉是什么妙计?

  我们去了岂不是取死之道,所以特来向秦王告发........”

  史从云顿时明白来龙去脉,随即哈哈大笑道:“妈的,这些老子出兵可算有理由了。”

  随即好奇的问,“谁出的这主意?”

  “知枢密院事王昭远。”

  “王昭远.......”史从云仔细思索,这个名字他没听说过,但知枢密院事那就是总理一国兵事,枢密院在五代十国这个谁拳头大谁干老大的时代肯定是最重要的部门了,重要程度甚至超过三省。

  因为它管理的一国军机大事,以前是兵部干的,但五代十国打仗太多,兵部规格太低,反应不够了,所以直接以和三省同级别的枢密院来主掌兵事。

  按理说那应该是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人物才对,总理一国军机大事啊,怎么他一点印象没有呢?

  “是个什么人物?”史从云问。

  说到王昭远,三人脸色上都是不屑之色:“回禀秦王,就是个和尚。”

  “和尚?”史从云更惊奇,和尚还能当枢密使。

  “他以前是和尚。”孙遇连解释:“他以前是和尚,后来投靠东都僧人知諲为童子。

  先帝入蜀之后,赏那些和尚吃饭,王昭远被先帝看上,留下侍奉国主。国主继位之后就让他管枢密使。

  我们这些人跟着高祖一路杀来,得的官位俸禄,他一个蜀地人什么都不干,居然当上枢密,还乱出主意,让我等送死........”

  几人越说越气,史从云却听出点门道来了,这三人特意强调王昭远是蜀人。

  心里对这次伐蜀更有信心。

  于是安排人带他们三个下去,带他们去吃饭,去军中安顿下来,要让他们作为伐蜀的向导。

  ......

  当年赵匡胤伐蜀时下了一个命令,叫争取北人,史从云一直觉得老赵做得不好,那蜀人也是人,你为什么只争取北人?

  现在有些回味过来了,这是分化瓦解,激化矛盾啊。

  蜀地现在肯定是有很大矛盾的。

  无论是前蜀还是后蜀,都是外来人建立的,现在的属国皇帝孟家是河北人,蜀国那些重臣,手握兵权的大将,比如之前和史从云交手的李延圭,高彦俦,现在来找他告状的,是山西人,陕西人;蜀国宰相李昊是关中、河中人。

  蜀国的权力,财富,多数是被他们垄断的。

  这些人觉得他们是带兵打进蜀地的,他们就该掌权,就该享受蜀地百姓的供养。

  蜀地百姓不觉得,哪怕有些拥护,但肯定不少人会想凭什么供养你们这些外来人?凭什么为这些外人战死?

  如果归顺大周朝廷,大周皇宫在中原,那只用向朝廷交税啊,还是天下供奉。

  可在蜀地供养一个单独朝廷那开销可就更大了,赋税徭役,百官用度,修建皇宫,大量军队不说,就算要进宫的宫女,后蜀孟昶喜欢风月,他皇宫里宫女数万,可都是从民间“选拔”上去的。

  大周土地是蜀国数倍,力量更不用说,大梁皇宫里也只有宫女一千多而已(这和郭威有关,郭威大幅削减皇家开支)。

  那些可都是蜀地百姓负担的。

  所以蜀地百姓愿不愿为他们的国主战斗是个很大问题。

  这些外来称王称霸的人和当地百姓之间肯定是间隙的,只要区别对待,争取一方,就能从内部分化瓦解,战会好打很多。

  赵匡胤选择北人那批,也就是当初入蜀的大将和士兵,大概就是陕西、山西、关中、河北为主的人,可能觉得那批人是后唐重臣大将,人才多。

  史从云却从没想过要争取他们,赵匡胤有那种看法很正常,因为受时代限制,他自己看得远多了。

  哪里的人根本没区别,关键在于环境。山西、陕西人在历史上多数时候凶狠好斗,汉、唐的雄兵多出自那片,那是因为环境决定的,那一片北方就紧挨着游牧民族,常年跟游牧民族对抗,不能打没法活啊。

  可让一个陕西的老爷们过了秦岭安安静静的享几十年福,他还不是变得不敢打,不想打了,到他子孙还知道什么是铁血吗?

  同理,把蜀兵拉出来,让他们去北方和游牧民族打上几年,那肯定个个都变成能打的强兵了。

  说到底,大家都一样,关键在于环境不同而已。

  赵匡胤大概觉得当初后唐的兵将能打,要拉拢他们,史从云觉得经过几十年的安逸,他们还能打个屁。

  李延圭,刘仁赡当初都是战功赫赫的大将,和他交手的时候也没当初的凶狠劲。

  在他看来关键还是民心,如果蜀地的民心在他,愿意跟着他,愿意为他而战,那怎么可能缺人。

  到时他可以直接从蜀地招募军队,北出秦岭,往北去和党项人打几年,也能变成劲旅,这样太行山以东的压力就会大大减轻。

  当天,史从云急匆匆把这个大好消息带进宫中和符皇后分享。

  随后符皇后一摄政太后的名义发布诏令,告示天下,蜀国国主图谋不轨,暗中联合北汉,意欲两面夹击大周。

  这诏书一出,顿时京师震动。

  大周去年才把辽国打趴下,结果现在一个小小蜀国敢跳起来说要打他们,一时间禁军将士群情激愤,民间百姓义愤填膺,纷纷说要出兵伐蜀。

  街头巷尾都在讨论这件事,甚至史从云还有意无意的给翰林学士卢多逊暗示一下,让他弄点“民意”出来。

  卢多逊和他是老交情,也很聪明,立即领着他的学生,又不知道从哪找来一批读书人,在东华门外集结上千人,向朝廷请愿,说蜀国目无尊纪,不知天高地厚,敢出言要打他们,身为中原大国,因为兴兵讨之。

  之后众多武将也在朝堂上请愿,说面对蜀国的挑衅不能怂,应该以牙还牙,虽然蜀国这一口还没咬下来呢。

  连史从云带着老婆外出的时候,在街上也能听到百姓议论蜀国要打他们的事,觉得大周应该立即出兵,不能惯着它。

  史从云确实没想到,这次连民间舆论都这么支持出兵,他更没想到的是蜀国那个叫王昭远的知枢密院事和他们的国主是怎么想的?

  还是觉得“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所以干脆和他们拼一下?

  史从云猜不到孟昶和王昭远是怎么想的,但这无疑给了大周极好的出兵理由,还能凝聚人心,军民都是满腔愤慨,你想打我了!那老子先下手为强。

  经过几天酝酿,二月初一大朝会上,摄政太后一身盛装,美艳端庄,拿出三省和枢密院批示,加了玺印的诏书,当着众多大臣的面亲自宣读,甚至都没让宦官来。

  先是陈列蜀国罪行,随后斥责他们不自量力,最后宣布大周将出正义之师,伐无道蜀国,以殿前都点检,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秦王史从云为西面招讨使,总领大军,点齐将帅,择日出征。

  诏令一下,顿时一件大事尘埃落定。

  随后翰林院陶谷、卢多逊、暂居润等发布檄文,告知天下蜀国的过错,大周出兵的理由。

  这一套操作如行云流水,史从云也用得越发流畅了。

  之后京城欢呼,众将士士气高昂,一方面去年才打败辽国,让他们信心满满,另一方面谁都知道蜀地富庶,各个都想着捞一把的心思。

  二月初,李处耘和李汉超也回到京城,史从云立即对全局大战做出部署........

  7017k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