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三百九十六章 店头,杨溥的社会论

  茹瑺在太原,但并不在布政使府衙,甚至不在太原城中。

  移民移民,移走的是农户,地主富户有吃有喝有玩,一天天牙好,身体好的,说服他们移民,无异于对牛弹琴。

  这些人要么自己有觉悟,要么就不用理睬。

  所以茹瑺很明智地出城,深入太原城周围的乡邑,准备说服百姓主动移民。

  布政使丁景福不放心,亲自陪同。

  “大人,前面便是店头,在店头北面,有一座蒙山寨。”

  丁景福指着前方说道。

  茹瑺见丁景福若有所指,似有典故,但左思右想也没有想出来这蒙山寨是个什么东西。

  丁景福见茹瑺不知,也没有继续卖关子,而是解释道:“蒙山寨可以说是这店头最高处,在五代十国时,北汉帝刘继元曾在这里修建有一处避暑行宫,从高处俯视,可以将太原城尽收眼底。”

  茹瑺眉头微动,长叹道:“那个儿皇帝啊!”

  刘继元不是什么好东西,投靠契丹,妄图借助契丹的力量抗拒宋军,苟延残喘,而且还是一位昏庸无能之人。

  “这里有多少百姓?”

  茹瑺询问道。

  丁景福介绍道:“一千三百余户。”

  茹瑺站在高处,看着群山之中包围的乡邑,一座座窑洞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地点缀在山坡之上,古老的槐树参天而立,枝繁叶茂。

  整个乡邑呈东西走向,绵延有五里之远,远远看去,倒显得气势不凡。最不凡的是,这里还有鱼塘大小的晋阳湖,波光粼粼,清幽静美。

  “这倒是极佳的隐居之处。”

  茹瑺感叹道。

  丁景福心头一惊,茹瑺这是什么意思?

  隐居?

  难道说他萌生了退意?

  不应该吧,据悉他刚升入内阁不久,这位极人臣的官还没干多久,就想离开朝堂了?

  还是说,他预料到了朝堂的弹劾与攻讦,心有畏惧?

  杨溥瞥了一眼心思很多的丁景福,对茹瑺说道:“大人,对于百姓而言,这里的山水未必是善。”

  茹瑺顿时清醒。

  杨溥说得没错,自己看这里的山水,是欣赏,是寄情于山水之间的思绪。而百姓看这里的山水,他们未必会有什么欣赏。

  也许他们会认为,这里的山太碍事,若是成为平原耕种粮食该多好。

  山多地少,民多地少,在这封闭的山村只会导致一个结果:

  贫穷。

  茹瑺整理好思绪,沿山路而下,进入店头,此时正值晌午,一些人家已是炊烟袅袅。

  店头里并没有歇脚的客栈,倒有一家茶馆。

  丁景福差人寻了店头里长、保长,就在茶馆中叙事,同时还邀请了店头的三位最年长之人,别看这些人走路都需要人搀,耳朵也不好使,但绝对是地方上的重要人物。

  古代不像是后世,对老人的话爱听不听,没人会把你怎么着。

  可在古代,老人的话那就是一言九鼎的话,说让你往东,你还真不能往西。他们的影响力与孝悌有关,与年龄大,见识多有关,与宗族纽带有关。

  大明的皇权只能

  (本章未完,请翻页)

  到县治,到不了乡邑,而乡邑的治理完全是依靠里长、保长(还有被朱允炆废掉的粮长)、乡绅大族来掌控。

  这也是朝廷无法根除白莲教的主要原因之一。

  茹瑺不是傻子,挨家挨户去做工作,就算是让他向天再借几百年,也完成不了这样的工作。

  胡子眉毛一把抓是要不得的,干活要懂得抓核心,抓重点。

  茹瑺虽然不认识小马、小恩同学,但还是知道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该怎么处理。

  里长郭顺、保长宁冬、李家老族长李勋,刘家老祖宗刘五,郭家老太爷郭有福,这些人哪里见过布政使与巡抚这么大的官员,一听茹瑺还是皇上亲自派来的,更是连忙跪拜磕头。

  茹瑺好说歹说,让几人落座之后,方问道:“这店头百姓家过得可还殷实?寻常之家可还能吃得饱饭?”

  郭有福等人面面相觑,不知道这位巡抚大人是什么意思。

  几人都是人精,知道茹瑺来这里是什么目的,毕竟店头就在太原城边上,再闭塞也听到了朝廷山西移民五十万的消息。

  既然你茹瑺是来办事的,就直接办事,嘘寒问暖,打感情牌做什么,我们是老人,又不是小年轻,被你问两句,就心甘情愿,赴汤蹈火了。

  但巡抚大人问,还不能不回。

  郭有福作为店头大族之长,只好赔在一旁道:“回官爷话,店头虽是人多地狭,好在这些年来风调雨顺,倒还饿不了肚子。”

  茹瑺接过杨溥递过来的茶碗,打开碗盖,轻轻地吹了两口,道:“果是如此?本官看未必吧。”

  “这……”

  郭有福有些慌张。

  难道说这茹瑺还挨家挨户走访了不成?

  茹瑺只看了一眼郭有福的神态便了然于胸,道:“既然大家都在这里,本官也就不绕弯子了。店头有不少百姓连温饱都有问题,这一点布政使衙门清楚,你们也清楚。现在机会摆在眼前,你们能不能珍惜,还需仔细思量。”

  刘五咳了两声,待喘息平稳后,对茹瑺问道:“大人所言机会,是什么机会?”

  茹瑺见这些人揣着明白装糊涂,严肃地说道:“自是移民,迁移至河南、北直隶等地。”

  郭有福抖动着白色胡须,道:“移民?还要去北直隶?大人,不是我们不愿意配合朝廷,只是完全没有这个必要啊。”

  刘五也连忙配合:“是啊,我们在这里好不容易有了家业,现在朝廷又想要移民,我们实在是舍弃不掉啊。”

  茹瑺理解这些人的担忧,只不过他们以为自己前来,是想要将他们这些大户也迁移出去,这才有了抵触情绪,看来还需解释清楚……

  正当茹瑺想要详说时,杨溥对茹瑺作了个手势,茹瑺便装作有些愠怒,不再发话。

  杨溥走出来,对几位老人说道:“朝廷于山西移民,你们可知机会是给谁的?那些吃不饱饭的百姓?没错,这是他们活下去的机会,可是你们想过没有,朝廷最大的机会是给你们的,是为你们着想才想出的移民之策!”

  “啊?”

  此话一出,别说那些老人,就连茹瑺、丁景福等也目瞪口呆。这个杨溥果然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本章未完,请翻页)

  这又是唱的哪一出?

  杨溥严厉地看着这些老人,用低沉而悲悯的声音说道:“你们想过没有,若朝廷再不于山西移民,那不出二十年,你们这些大族都会死无葬身之地啊。”

  “这,这是为何?”

  郭有福等人惊慌起来。

  杨溥哀叹一声,询问道:“二十年之前,这店头有多少户百姓?”

  李勋回想了一番,道:“二十年前,这店头还算是人烟稀少,大致只有五百户。”

  杨溥重重地点了点头,看向郭顺:“那眼下这店头有多少户,这位郭里长应十分清楚吧?”

  郭顺连忙点头,回道:“有一千三百二十一户。”

  杨溥深吸了一口气,感叹不已:“二十年光景,增加了八百多户,那敢问诸位长者,再过二十年,这店头会有多少户?”

  郭有福脸色一变,双手盘算一番,简单一加,回了个二千一百户,却被刘五-反驳,说至少三千户。

  看着争论的三人,杨溥沉声呵道:“你们说得都不对,不是两千多户,也不是三千户,依我看,再过二十年,这店头只有一百多户,甚至只有几十户!”

  “怎么会这样?”

  郭有福震惊不已,刘五、李勋也满是怀疑。

  杨溥冷漠地看着三人,摇头道:“你们要知道,这店头田地只有那么一点点,以前五百户分这些地,现在一千三百户分这些地,再过上几十年,土地必然无法养活所有人,到那时候,为了土地,为了活下去,你们认为,那些百姓会拿谁要土地?是开山,填湖,还是找你们这些大户要土地?!”

  郭有福等人陷入了恐惧之中,他们虽然没有经历过元末大乱,但也听闻过,百姓就是因为没了土地,没了饭吃,才拿起锄头,拿起板砖,造了反,推翻了元朝,杀掉了一批又一批的富户地主,然后……他们成为了新的富户与地主。

  眼前之人所说未必是恐吓人心的大话,人口的膨胀是很快的。

  天一黑,晚上又没什么娱乐活动,家家户户除了女娲运动,好像也没其他的选择,即没有麻将牌九,也没有露天影院,还点不起蜡烛,不抹黑多造几个娃,还能干嘛?

  一家生一个,那绝对会遭遇鄙视,抬不起头来,生两个也只能说你正常,三个还过得去,没五个八个的,都不好意思,这个时代有很多十三姨。

  那位也委屈,生得娃多也不能怪我啊,晚上不做点事睡不着,做点事就容易有了,那有啥办法。没有计生办发点配套装备,只能这样过日子了。

  至于活不活得下去,那要看造化。

  真活不下去了,也是有法子的,比如替地主家放个牛,去寺里当个和尚,出去要个饭,真不行,还可以参加个起义军嘛……

  多生多育,养儿防老,子孙满堂,多子多福,这是传统的观念。

  正因为如此,这店头很可能会被这些人家给“撑坏”了,到时候吃不起饭的人,一定会跑到自家地里要粮食,不给就会生乱……

  如此说来,山西移民当真是皇上为了俺们富户不被这些泥腿子打劫才想出来的政策?

  为了未来,我们要配合朝廷,把那些泥腿子都赶走!

  (本章完)

  7017k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