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三百八十章 在明朝,百姓能抓官吏

  喜剧,悲剧,一个台子,只不过是换了时间,上演了不同的戏。

  黄矩遭遇了重大打击,因为自己的“意外之财”,导致整个黄家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什么富贵之家的梦已不复存在,就连先辈留下的家业也守不住了。

  爷爷是被欺压而死!

  煤矿山已经成为了黄矩心头的一根刺,刺在心头,难以呼吸。

  黄家人不再谈论什么“煤矿山”,可眼下的陌生人,竟再一次提起,这让黄矩失去了往日分寸,走出来大声喊道:“我不管你们是什么人,还请你们马上离开!”

  茹瑺看着发怒的黄矩,平和地说道:“我知道你们难过,只是逝者已矣,你们总还是要活下去。若真如外面传闻,举家迁移北直隶,那黄家想要再恢复荣光,怕很难吧?”

  黄祥止住了黄矩,叹息道:“不瞒先生,府衙已然登记造册,黄家上下数十口,都需按府衙命令迁移。若先生没有其他事,就请回吧。”

  茹瑺皱眉道:“可是朝廷文书写明了,不允许强制迁移百姓。忻州府衙当真敢违背朝廷命令吗?”

  黄矩冷笑一声,道:“朝廷文书是一回事,忻州府衙是另一回事。在这忻州,朝廷的话未必管用,但忻州府衙的话,任谁都不能拒绝!”

  茹瑺感叹道:“山高皇帝远,竟没有人能治管府衙了。”

  黄祥无奈地摇了摇头,刚想转身离开,却听杨溥道:“煤矿山的买卖地契,可否让我们一观?”

  茹瑺见黄祥不快,便拱手道:“麻烦黄兄了,看过地契之后,我们便离开这里。”

  黄祥不想将事情闹大,只好安排管家取来地契。

  杨溥接过地契,借着灯笼的光仔细看去。

  地契内容很是完整,即有立契人姓名,又要卖地原因,卖地所在位置,价格,收款情况,甚至还在里面记载了一旦发生纠纷,应该如何解决。

  在地契尾部,有三个“画押”,除了买卖双方之外,还有第三方中间人。

  对于民间土地交易的地契,往往分为两类,即“白契”和“红契”。

  白契又名草契,即买卖双方未经官府验证而立的契据,属于民间约束的一类地契。

  红契又名官契,即加盖府、州、县官印或粘贴由官方排版统一印刷的契尾,属于官方承认的一类地契。

  仔细观察这一份契约,很明显有着官府印章,属于官契。

  这一点也是想当然的,毕竟是官府拿走了煤矿山,顺便加盖个印还不容易。

  但杨溥仔细看过之后,发现其中有这么两句话:

  黄矩绝卖,不再问诉。

  地契落名,再无相关。

  “这是一份绝契啊!”

  杨溥对茹瑺说道。

  茹瑺看过之后,也不由地点头赞同。

  所谓绝契,即一旦买卖地契签定,就再无纠缠,卖出去的地,与你再没有半点关系。

  很多时候,民间卖地都不会采取“绝契”的方式,而是因为当下困境,卖地之后度过困难时期,之后生活好转了,还可以按照地契约定的方式,花多少银两,将卖出去的地再赎买回来。

  茹瑺将地契交还给黄祥,拱手道:“多有打扰,还请谅解。临走之前,我还想说一句话。”

  黄祥皱眉道:“先生请讲。”

  茹瑺抬头看了看夜空,道:“朝廷的话比知府的话管用。无论什么时候,都请你们相信这一点。”

  黄祥、黄矩看着离开的茹瑺等人,不由地面面相觑。黄矩疑惑地问道:“他们到底是什么人?”

  黄祥摇了摇头,叹息道:“走吧,我们去守灵。”

  离开黄家,茹瑺、杨溥走在忻州城中。

  杨溥找人问清楚府衙方向,对茹瑺道:“大人,请吧。”

  茹瑺瞥了一眼杨溥,问道:“你怎知我要去知府衙门,而不是寻一客栈休息?”

  杨溥自信地说道:“布政使一直在等我们,大人虽要访查民情,但总归移民才是大业,不坐镇太原府,多少移民之事都无法定夺,时间耽误不得。既然大人有心为黄家人伸冤,那自然要连夜升堂了……”

  茹瑺点了点头,道:“你的判断没错,只不过,你认为此间事该如何解决?”

  杨溥分析道:“黄家之事,可分为两件事,一件事是煤矿山买卖,另一件事则是强制移民。后者容易解决,只需要修改移民黄册,将黄家之人排除在外,事情自然解决。只不过这煤矿山之事,却属实棘手。”

  茹瑺脸色凝重,沉声道:“何止是棘手!”

  煤矿山买卖之事,本身并不复杂,简单概括就是:

  黄矩以一千八百两买下荒山,之后忻州府衙以一千八百两,又将“荒山”买了回去。

  问题的关键是,在买与卖之间,这座“荒山”已经成了巨大的煤矿山,其价值已非几千两几万两可以衡量。

  府衙这边明知如此,还以荒山的作价将其买走。

  让茹瑺感觉到棘手的是,虽然忻州府衙行为下作,但从交易的程序、方式、地契的合法性来看,忻州府衙是没任何错误的。

  就是翻遍了《大明律》,也找不出破绽来。

  杨溥思索良久,行过两街,方说道:“府衙收回地契,看似不违背律令,但其显然不符交易价值,若黄家人愿意出头,坐实府衙强买强卖,倒可以判定地契失效,只不过……”

  茹瑺侧头问道:“只不过什么?”

  杨溥眉头紧锁,道:“若真如此,那忻州知府的威严就彻底丧失了,一个没有了权威的府衙,怕很难治理好地方。”

  “威严?”

  茹瑺咬了咬牙。

  没错,这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很多府衙统治地方,靠的绝不是与民同欢,而是站在民的对立面,用强迫的、强力的、强制的手段,来管理、约束、治理百姓。

  府衙越狠厉,百姓越畏惧,府衙越有威严,百姓越听话。

  若是茹瑺处理了知府衙门,那将是黄家的胜利,百姓的胜利,是忻州府衙的失败。茹瑺在这里,还能继续稳定民心,可若是茹瑺走了,谁来收拾残局?

  一旦日后忻州府衙出点事,百姓就会拿出“煤矿山”事来鼓励自己,不是对抗忻州府衙,就是越级上-访。一个没有威严、没有权威的知府衙门,是管理不好百姓的。

  茹瑺停下脚步,看着紧闭的知府衙门,肃然道:“他们的所作所为,与强盗何异?自己不要脸,就不要指望别人给他脸!想要威严就需要心如明镜,正大光明!若此事不给百姓一个交代,那忻州府衙才是真正的没有了威严!”

  杨溥重重点头,附和道:“大人如此想,当是百姓之福。”

  随从想要叩门,却为杨溥所组织,杨溥指了指一旁的鸣冤鼓,道:“用这个……”

  茹瑺微微点头。

  咚咚咚……

  鼓声在夜色之中传荡,惊动了不少人,府衙的衙役听到动静,连忙过来查看,呵斥道:“有何事需要敲鼓,快停下来,再敲就将你们抓起来!”茹瑺没有喊停,随从自然不停。

  沉闷的鼓声传个不停,后堂中准备休息的知府卫勇辉自听到动静,不由走出来查探,没走多远,就遇到了同知郭崇、通判李存进。

  “为何鼓声敲个不停,衙役都干什么吃的?”

  卫勇辉被鼓声敲的烦躁,厉声道。

  李存进也有些疑惑,按理说这么大的动静,早就有衙役过去了,怎么这鼓声还越来越响了。

  当三人到了门口时,不由吃了一惊。

  一干衙役畏畏缩缩地站在外面,就是不敢上前,任由鸣冤鼓被人敲动。

  卫勇辉愤怒地喊道:“何人敲鼓鸣冤?”

  “是我!”

  茹瑺走向卫勇辉,目光凶厉,沉声道:“谁是忻州知府?”

  卫勇辉被茹瑺气势猛地一冲,竟心头震颤,不由生出几分不安来,连忙说道:“我便是忻州知府卫勇辉。”

  茹瑺走至近前,打量了下卫勇辉,冷笑道:“既如此,那就升堂吧。”

  “升,升堂?”

  卫勇辉看了看夜空,不知道眼前之人是不是在开玩笑。就算你不睡觉,老子也要陪老婆的不是……再说了,哪个衙门大半夜升堂问案啊。

  “你是何人?”

  李存进语气凶狠地问道。

  茹瑺瞥了一眼李存进,反问道:“你又是何人?”

  李存进上前一步,道:“忻州通判李存进!”

  茹瑺微微点了点头,对卫勇辉道:“我要状告忻州知府卫勇辉、通判李存进等,携官府权势,威逼黄家以一千八百两出卖价值数十万两的煤矿山!状告忻州府衙,擅改朝廷之命,意欲强制迁移百姓!还等什么,升堂!”

  “你,你到底是何人?”

  李存进额头冒汗,连忙喊道。

  茹瑺冷笑道:“寻常百姓也有状告鸣冤之权,莫要忘记,太祖规定,若欺压百姓过甚,百姓可以将你们抓起来押解京师问罪!”

  百姓可以抓官?

  没错!

  洪武十八年、洪武十九年,朱元璋几次下旨,允许百姓将贪官污吏抓起来,押赴京师。

  当时确实有百姓抓官的,比如常熟县民陈寿六因遭到县吏顾瑛的欺压刁难,一怒之下,带着子侄将顾瑛擒拿,然后手持《大诰》赴京告状。

  朱元璋亲自处理,不仅赏赐了陈寿六钱财衣物,还免去三年徭役。

  为了保障这一项制度完美执行,朱元璋还下令,敢阻拦百姓的官吏,一律严惩。比如“敢有邀截阻挡者,枭令”,“关津渡口毋得阻挡”。

  但规定是规定,依旧有“官官相护”的时候,朱元璋干掉了一批官员之后,直接下令:“其正官、首领官及一切人等,敢有阻挡者,其家族诛。”

  意思很明显,谁再敢阻拦百姓抓官赴京,那就灭他全家。

  于是,在当时出现了不少百姓抓官的事。

  只不过这项政策有着极大的漏洞,施行没几年就行不通了。

  原因很简单:百姓干不过当官的。

  当官府与里长、富户联合起来的时候,一群打手都在,哪个百姓能抓得住?

  而且还有些地方借朱元璋的这一条命令,形成了恶霸势力,对于新来的不配合的县令,直接诬陷个罪名,送到京师去……

  久而久之,这政策就成了一纸空文。

  李存进想不到的是,朱元璋都死了,这些制度早就被人忘了十几年了,竟还有人翻出来。

  这一定是刁民,一定是……

  7017k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