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盐商们
从盐开始专卖以来,盐商从来都是最富有的人群,没有之一。
虽然盐商通常都没有好下场,最多也就是风光一两百年,最少的一二十年就衰败了,但巨大的财富诱惑,还是让人们前仆后继的想要成为盐商。
大康朝的盐商制度,大致沿袭了之前一个朝代,实行的是纲盐制,按照全国区域划分成了十二个纲。
不过大康朝的每纲盐引为二百万引,每引折盐一斗、一百二十斤,这和前朝二十万引,每引五斗、六百斤有了一些区别。
主要原因是尽可能的分散盐引,让更多的盐商加入进来,从而不要让盐价垄断之后暴涨。
如今盐政衙门给盐商们每引的价格为一两二钱白银,从灶户们手中收来的价格是二钱,转手一倒,利润便高达六倍之多。
盐引折算价格是十二文一升、而到了民众们的手里,距离最近的江南地区盐价都在二十文上下,最偏远的西北更是高达五十文一升。
但这个价格比起前朝末期可算是低多了。
前朝快崩溃的时候,江南盐价都高达六十文一升、西北、东北、东南等区域,皆为两百文一升,弄得怨声载道,起义频起。
大康朝吸取了前朝的经验教训,一直对于盐价大力打压,又积极发展经济商业,让民众多赚钱,使得民众的压力并不算大。
作为去盐场领取食盐的凭证,盐引当然不是白领的。
盐政衙门有一本“纲册”,上面就写着可以贩盐商人的名字,由此他们就拥有了“窝本”,相当于一种资格凭证。
窝本是什么意思?
许多史书说得都不详细。
实际上就是“在纲本上面不挪窝”的意思,跟兔子一样,占了一个窝,别人就没办法进去了。
有窝本的商人才能贩盐,才能去购买盐引,从而拿到指定区域去卖。
没有窝本,也就是不在“纲册”之中的,那便没有资格做盐商,这么大一个买卖,就和你无缘了。
从理论上来说,窝本是可以世代相传的,但从古至今,窝本停留在一个家族的时间长度,最多就二百来年,那一位是皇亲贵族,家里出了两个皇后、两个宰相、七个尚书的,结果随着帝王的清洗,还是在落魄之后,丢掉了盐引。
这么扎实的关系,都仅仅能维持两百来年,就更别提一般人了。
能守住三十年的都算是背景扎实得很,守住五十年那一定是家族有大强人。
像是幸运的得到窝本,然后几年就因为各种原因破败的,更是数不胜数。
可盐商们也不是没有善终的。
那些赚了钱之后,果断的抛弃了盐业,去当大地主、当其余行当的商人的,也比比皆是。
这便是聪明人。
从风口浪尖能退得下来,舍得退下来的,都是有大智慧的人。
而今天,坐在盐政大臣书房里面的一群大盐商们,却是各式各样的人都有。
白恒望一回到扬州,不顾已经是晚上,立刻命令属下把扬州排名前五的盐商全都叫到了衙门商谈。
从一开始,他便将景和帝的“增发临时盐引”和“彻查超发滥发盐引、整顿盐务”的意思说了一遍。
“各位,山雨欲来风满楼啊。”白恒望摊开了手,“现在是我们同舟共济,度过难关的时候了。”
“白大人,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之前在支援云梦泽水灾的时候,我们已经捐赠了五十万两了吧?”盐商第三的尉迟鸿沉声道:“朝廷有困难,我们可以考虑捐赠,但是如果一而再、再而三的,是不是过分了一点呢?我们每年缴纳的税赋,可是天下第一啊。”
“对!”
排名第四的盐商龙毅连连点头:“我才修了一座园子,花了五十多万两银子,现在想要支持都没有办法啊!”
“你们什么意思?”白恒望皱眉,“赚钱的时候就笑嘻嘻,要你们出点力就推三阻四?你们要清楚,皇上这一次可是要动真格的了,如果你们不想着办法解决掉,那么手里的窝本还能保得住?真是天真!”
“大康朝还有这样的规定?”扬州第五的盐商姜元说道,“从我父亲开始到现在,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的事情。我们给了,是我们有善心,但是给不出来,又该怎么办?”
“那就等着新的盐商们进场,绣衣卫衙门来你们的抄家吧!”白恒望摊开了手,“反正我了不起就是撤职回京,各位的富贵可就保不住了。”
众位盐商都皱起了眉头。
盐商第二的蔡新风心中更是冷哼一声,这些当官的都不是人,收钱的时候高高兴兴的说是兄弟,结果现在一出现问题,马上就威胁,威胁不成,那就直接摊牌撕裂切割,一点责任心都没有。
“咳咳。”
第一盐商贾子明轻声咳嗽道:“白大人,那你说说,我们该怎么办?”
白恒望毫不犹豫的道,“买下所有新发的临时盐引,给朝廷分忧解难。”
贾子明苦笑了起来,“大人,朝廷预算的是一千二百万两白银,这就是一千万份盐引,相当于平日里每年天下一半的盐了,这么多的盐怎么消耗?盐价不得崩盘了?”
说一千道一万,盐商们最忧虑的便是这个。
盐价稳定、购买人数稳定、盐商销售区域数量稳定、大康朝政策稳定。
这么四个大因素,使得盐商们一直不愿意做出什么改变。
哪怕是有人中途退场了,也很快有人加入进来,维持这个体系。
现在皇帝和朝廷告诉他们,老子缺钱了,所以临时增发半年的盐引,你们买下拿去卖吧!
问题哪里是那么简单!
本来市场便稳定,你拿出更多的盐卖,就意味着价格要不断下跌,从而使得他们利润不断降低。
说不定就得白忙活一年。
他们的开销多大啊,一年不收入,那岂不是得过紧缩的日子?
在这群习惯了奢华消费的盐商们来说,是绝对不愿意的。
“都说了,这些盐引是可以卖到边疆地区的。”白恒望耐心的道:“你们可以卖到西北、东北、西南区域,这些地方的蛮子是有多少食盐就要多少的!”
“问题是蛮子也没有那么多钱买更多的盐啊。”第二盐商蔡新风叫苦道。
白恒望瞪了他一眼。
这个蔡新风平日里最是阴狠,风评最差,跟自己也经常阳奉阴违的。
各个边疆的蛮族,平日里不是买不起盐,只是因为路途、地势、盗匪的缘故,才导致了许多盐过不去。
想要给那些蛮族们供盐,那么必须依靠边疆的那些有特殊关系的商人们。
但这些人因为有着自己的渠道,所以对盐价有强大的议价能力,不是盐商们和批发商们说多少就是多少的。
所以通常盐商们即便有外销盐引,也从他们那里赚不到多少钱,还不如内地各省份呢。
所以这些盐商对于这种盐引并不感兴趣。
如果换成了茶引,那就不一样了,草原人少吃一点精盐是可以的,但不吃茶绝对不行,那些有渠道的商人,也不敢得罪茶商们。
想了想,白恒望端起了茶:“本官言尽于此,你们回去商量一下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本官不强求。”
白恒望忽然改变态度,让一群盐商心头一沉。
他们还宁愿白恒望大发怒火,这样反而代表有商量余地。
不说是一千二百万两,三五百万两的盐引,最后他们还是要妥协的。
可如今白恒望根本谈都不谈了,只是让他们自己商量,证明这一次朝廷和皇帝都是来真的了,他们一定会要1200万两。
胳膊扭不过大腿。
任凭盐商们怎么不情愿,恐怕最后结局都难以改变。
出了盐政衙门,大家都不忙着上轿,而且聚集在了一起。
“大家说说,怎么办?”尉迟鸿沉声的道,“贾老,平日里你最稳重知事,又是大家的老前辈,您给个意见?”
“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做了。”贾子明叹了一口气,“人家是官府,是拿着刀子的人,我们怎么跟他们讲理?”
“难道就这么屈服了?”蔡新风声音尖锐的道:“这一次是一千二百万,没错,我们大家凑一凑能拿出来。但是下一次呢?下一次是二千四百万两呢?是三千六百万两呢?那怎么办?总不能一辈子辛辛苦苦赚的钱,就白白的给那群臭土鳖用吧?”
蔡新风向来吝啬小气,可他这番话还是说到了大家的心里。
盐二代姜元马上表示了赞同:“我觉得就该不买。谁愿意购买这些新的盐引就让他们去买好了,盐业这个事情,可不是买了盐引就行的,哼哼!”
龙毅也阴森森的笑了,“是啊,中途出点什么事情,还有水商们的配合,都不一定好啊!”
他们大家做盐业都很多年了,人脉非常庞大,手段也是有一套。
要是真的有谁不管不顾的闯进来,他们可不介意狠狠的收拾这些愣头青。
贾子明看着他们恶狠狠的样子,心中冷哼了一声。
都是一群眼里只有钱的白痴!
敢跟朝廷作对,你们把自己当成什么人了?
……
注:查证盐价、纲、大引、小引、窝本……等等,花费了一天时间,看了许多古人的记录,《明史·食货志》、《征榷·盐铁》、《盐政志》、《复楚中论盐价公书》、《户部题行盐法十议疏》、《中国历史档案馆(盐业篇)》等等,但居然彼此之间互相矛盾的不少,特别是盐价。
例如同一时代,一有说嘉靖初期湖广、江西等地盐价三五十文一斤,一有说超过了300文。
实在是才疏学浅,只能按照大致能寻找到的数据,编写一个盐价标准出来,如有荒谬之处,敬请诸公海涵。
……
上架前两天~~努力存稿中,同时焦虑为什么存稿不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