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七海扬明

章八三 棒子与泡菜

七海扬明 且看昨日风华 4517 2021-11-30 10:47

  扎兰屯官署。

  乌力吉站在铜镜前,看着里面的自己穿着笔挺的军装,依然有一种身处梦中的感觉,他本只是科尔沁不落的一个牧奴,因为聪明伶俐,跟着汉人的走私商人学了一些汉语,机缘巧合成为了帝国军官的副官,并说服了两个向往安宁的同胞归附帝国,在西征过程中,两个同胞不顾一切的拼命立功,而他却借着机会学会了全部的汉语,并且学会了几百个常用汉字的书写和简单的术算,得以在战争结束后,进入了归化学堂。

  归化学堂一年半的时间让聪明的乌力吉学会了更多的东西,当骑射、术算等七个科目全部达到优秀标准后,他得以提前毕业,来到了需要他的齐齐哈尔绥靖区,成为了扎兰屯旗第三参领的一位署理章京,而在这里,他找到了人生的另一个目标,他署理二字去掉,成为真正的参领章京!

  而此时的乌力吉遇到一个不大不小的麻烦,那就是刚刚化冻的四月,就来了一批移民,而且是朝鲜移民,他很清楚,这是来自于管旗扎萨克曹松的人脉关系,而一般情况下,移民会在七八月份抵达,协助秋收和冬储,并在农忙结束后打理自己的一切,好安顿下来,齐齐哈尔绥靖区的每个旗佐都缺人,所以这也属于幸福的烦恼,幸福是因为有一个背景深厚的上司,他不用为人丁不足而担心,烦恼就是扎兰屯旗没有为这几百个移民准备物资。

  再次浏览了一遍这些移民的基本信息,乌力吉感觉很满意,与去年来的大批移民不同,这些移民不是难以管制的小偷、强盗,也不是粗通稼穑之术的女真各部,他们至少是真正的农夫,而且其中不少技术人才,如赤脚医生、铁匠、马夫、泥瓦匠、木匠,这是一批质量很高的移民,是真正的财富。

  乌力吉其实很清楚,扎兰屯可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屯垦点这么简单,而是帝国统帅部选定的前沿基地,乌力吉对于帝国的皇帝,蒙古人的天可汗有一种异常执着的迷信,虽然那位半人半神的存在从未到过大兴安岭东面这块黑土地,但既然他说扎兰屯是翻越大兴安岭,进入漠北的最便捷通道,那么肯定就是了,乌力吉哪里知道,来自后世的李明勋仅仅是因为知道扎兰屯是近代中东路穿越大兴安岭的第一站罢了。

  官署的大院子里,朴太盘腿坐在地上,神情有些局促不安,因为他们七十多个户主进来后,很快就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权业那类有一技之长的匠人,而大部分则是朴太这种普通农夫,离开了权业的庇护,朴太有些惴惴不安,生怕待会分地分牛被人欺负了。

  正当他忐忑的时候,忽然就听到有人高唱:“参领大人到........。”

  朴太就看到一个军装笔挺的年轻男人走了进来,看他细细的眉眼和高大的颧骨,朴太就感觉他是一个蒙古人,果不其然,佐领章京介绍的时候,这位参领大人就是乌力吉,朴太不由的多看了一眼,他不曾想到主事的人竟然这么年轻,年纪与权业家的大小子一般大,这极大的冲击了他的世界观,原本以为一个要出徒的铁匠就多了不起了,不曾想这个年纪还能当这么大的官!

  乌力吉见手艺人有十三个,他也知道,手艺人的子侄弟兄也都至少是学徒,心中高兴了很多,他说道:“先给这些手艺人登记造册。”

  权业等人被带到了一旁走廊里,三个书记官已经支起了桌子,先是给权业办了户口,分了土地,每个家庭二十亩熟田,荒地不是宣传的五十亩,而是随便开垦,耕牛种子和农具也都分配了,然后就是登记各户开铺需要的东西,铁匠的炉子风箱铁砧锤子,木匠的锯子刨子钻头,缺什么都可开口,由官署派人专门到齐齐哈尔采买,而铺子开张需要的房舍也由官署操办,总而言之,是要尽快的把铺子开办起来,好为扎兰屯服务。

  轮到权业,权业依着书记官的问题把需要的东西说了一遍,他看着给自己的地契,问道:“长官,我们铁匠整日打铁,哪有时间耕种这二十亩田,方才您说了,不准撂荒,我家要是种植不过来,怎么办?”

  书记官抬头解释道:“你家女人也打铁么,让她们种也一样,你种不了二十亩,种三亩五亩口粮田菜田总可以吧,种不了的就租给普通的粮户种,牛也可以租给他们,扎兰屯现在有的是土地,但是熟田可不多,有的是人要。”

  权业哪里知道扎兰屯对粮食的渴求,扎兰屯位于兴安岭东,距离帝国人口稠密的辽东、海西和永宁三个关外行省太远,而这里又是军事重镇,要为未来平定漠北存储军事物资,特别是粮食,而扎兰屯的人口又是有限的,所以必须尽可能的增加种植面积,而首要解决的就是脱产人口,别说权业一个铁匠,就连参领官署的人每人也有两亩田的生产指标,自己不种就得雇人来种植,还要保证粮食的产量,就算是扎兰屯的商贾,同样如此,毕竟这不是什么大城市,商铺一日开半日门,甚至三日开一日门就足够了。

  “不务农者不得食!”这就是乌力吉执掌扎兰屯旗提出的口号。

  所有的手艺人都得到了扎兰屯参领官署的优待,一应物资都优先供应,官署尽可能的支持其尽快开张营业,而到了朴太这类普通的农户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

  “你们认得这些东西吗?”几个士兵抬进来了三个荆条筐,里面装着玉米棒子、土豆和红薯,这是扎拉屯的土地能高产的作物,也是乌力吉要着意推广的,所以在安置这些普通农户的时候,乌力吉第一时间问道。

  但是朝鲜移民中却无人反应,人们木然看着站起来的乌力吉,乌力吉嘟囔道:“不可能啊,朝鲜人怎么可能不认识棒子。”

  “大人,他们还听不懂汉语。”权业看出了门道,小心提醒道。

  乌力吉点点头:“你翻译一下。”

  权业连忙替乌力吉问了一遍,结果是所有的朝鲜人都点头。

  “好,认得就好,有过种植经验的站出来!”乌力吉再次问道。

  朴太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的站出去,院子里只有自己一个人坐在地上,实在突兀的很。其实也怪不得朴太,虽然都是来自朝鲜的移民,但是移民与移民也是不同,大部分的移民来自朝鲜山区地带,在过去的二十年多里,帝国种植这些杂粮的经验通过海西、宁古塔、济州和觉华岛等多个途径传进了朝鲜,耐旱耐寒高产的土豆、红薯和玉米也有部分推广,却不是朝鲜人的主粮,这些无地的佃农在地主的土地上种植稻米或者小麦,因为租子和税粮都只要这些东西,而只在一些山坡地或者私自开垦的土地上种植这三种作物作为补充口粮,保证自家不会在灾荒战乱之年饿死。

  而朴太不同,他来自汉城周边的农村,汉城两岸全是一望无际的平原水稻田,平日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就是水稻这种朝鲜硬通货,即便是田间地头,也是种植一些木薯芋头这类作物填肚皮,从未种植过这三种作物,原本没有什么,但这个时候,来自‘大城市’的朴太却成了异类。

  一大群人去分地了,乌力吉看着朴太,见他手脚粗大,面容粗糙,一看就是个干农活的材料,不像是那种被发配来的二流子,乌力吉问:“你以前的地里种什么?”

  “水稻。”朴太说道。

  乌力吉无奈摇头,扎兰屯根本不可能种水稻,他只是听说辽宁行省有部分地方种植旱稻,但那是供官宦人家食用的,帝国可从未在关外推广过水稻,而扎兰屯作为新垦之地,更不可能去尝试,别说水稻,就连小麦都不会尝试,扎兰屯要的是肯定能出产的作物,最优先的当然是玉米这种既可以做口粮,又能当饲料的作物,其次是土豆和红薯这类高产作物,让有限的土地出产更多的口粮,最后是高粱、大麦、糜子、谷子、燕麦、黄豆、黑豆这类已经由本地土著证明可以出产,但产量不高的作物作为口粮调剂或高档饲料。

  乌力吉又问了高粱等一系列杂粮,朴太摇头,肥沃多雨的汉江平原来的农夫朴太可不擅长种植那些旱地作物。

  “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只能安排你去窑厂、石厂工作,或者是垦荒队。”乌力吉说道。

  朴太听完权业的翻译,紧张万分,昨天他们进扎兰屯的时候就看到许多被铁链拴着的男人,他们都是劳改犯或者战俘,就在窑厂等地方工作,朴太可不想身为良民的自己和那群人待在一起,他只能向权业投向求助的目光。

  “长官,他会种菜,也会做泡菜,他以前除了种地,还为做官的田主做泡菜,他会做很多很多种泡菜........。”权业介绍道,尤其说了朴太夫妇在路上就能用野生韭菜、山芹和香椿芽做咸菜、泡菜的事情。

  “你会种菜和做泡菜,这是真的吗?”乌力吉问道。

  朴太好像抓到了救命稻草,连忙说道:“当然,长官,我就是被我娘生在泡菜缸旁边的,为了讨好几个田主,我和我的老婆就要种植蔬菜供应他们,白菜、黄瓜、茄子、辣椒........,我们会种十几种菜,而且每年秋收后我们家都会做泡菜,给地主老爷上供,还卖给汉城的商铺.......。不光是泡菜,我们还会做酱菜和咸菜,我老婆还会做大酱和酱油.......。”

  乌力吉看着眼前这个男人用自己听不懂的语言大声说着,权业的翻译已经明显跟不上他的话,而即便有翻译,出身不高的乌力吉也有些难以明白,乌力吉在草原上生活中,盐是非常紧缺的物资,而他前往京城归化学堂后,才过上不缺盐的日子,那里的咸菜随便吃,所以他对咸菜并不陌生,一开始朴太说会做泡菜的时候,他以为泡菜就是咸菜(本质上就是),但又说到了酱菜,乌力吉记起,自己似乎在归化学堂时,听人说过天子爱吃六必居酱菜,而他毕业后来扎兰屯经过沈阳的时候,还吃过一种酸菜,他不明白,同样是盐与蔬菜的混合体,会有这么多的名字,但越是不明白,他越是感觉这个朴太的不凡。

  而且,乌力吉不由的想的更深了一层,因为听朴太所言,他做的那些酱菜、泡菜是用来招待朝鲜的官宦的,那么他肯定知道上位者喜欢什么,而这正是乌力吉所不懂的,这个蒙古年轻人虽然老实,却不傻,在京城见识了花花世界的他很清楚类似自己的顶头上司,扎兰屯旗管旗扎萨克曹松这类出身高贵的大人,是不适应物资紧缺的前沿生活,朴太虽然做不到花样百出,至少也能让上司过的好一些,上司过的好一些,自己不就也能过的好一些吗?

  “好了,我明白了,你不用说了。”乌力吉拍了拍桌子,才制止了唾沫横飞的朴太,乌力吉轻咳一声,吩咐书记官:“给他登记一个菜户的名额吧,待遇依旧。”

  朴太从权业那里听明白了这个消息,十分欢喜,忙不迭的去登记了,朴太如愿得到了二十亩熟田和荒地的无限开垦权,粮种和菜种也是不缺,而农具显然不够,这倒不算什么问题,毕竟权业就是铁匠,短期内能解决,当分配生产资料到耕牛一项的时,数量的紧缺就显而易见了,需要耕牛的农户超过六十户,而耕牛只有十八头,而且其中五头还只是牛犊。

  移民为此争论不休,人人都不想没有牛的农户,也不想要到一头牛犊,朴太仗着自己会说一些汉语,挤到前面分辩,移民相互差点打起来,乌力吉原本打算先把牛分给家里男丁少的移民户,等绥靖区支援的牛到了,再分给其他移民户,但人人都不同意。

  草原牧户出身的乌力吉哪里懂得农桑之事,如今已经进了五月,若是再不耕种,怕是这一年就没有收成了,而一头耕牛能顶四个壮劳力,没有耕牛的移民户是要误农时的。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