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明末黑太子

第1202章:布达佩斯

明末黑太子 牛笔老道 5341 2021-11-30 10:51

  瑞典并未与奥斯曼帝国结盟,国王卡尔十一世也不打算趁人之危,可以考虑与登基不久的索别斯基握手言和。

  不过有两个前提条件,其一,瑞典要拿回此前丢失的波罗的海沿岸地区,这是对此前的失地而言。如果在此外的一些地方已经被瑞典军队占据,那么索别斯基也要予以承认。

  其二,瑞典海军要拥有整个波罗的海的制海权,明帝国海军不受此约束。波立拟定的造舰计划要向瑞典提前半年通报,否则便视为违约,瑞典海军有权力将其击沉或扣押。

  倒是没有对丹麦海军予以约束,不过在瑞典海军拥有八艘一级铁甲舰之后,已经对丹麦海军形成了相对的质量优势。

  如果以后还会从明帝国采购铁甲舰的话,瑞典海军也就可以凌驾于整个北方联盟的联合舰队之上了。

  反之,丹麦海军能够击败瑞典海军的话,有没有这个条约也就无所谓了,卡尔十一世现在也根本不用在乎对方的感受。

  只要瑞典与明帝国保持长期的亲密盟友关系,那么就可以高枕无忧地做名副其实的北方霸主了,因为俄国已经名存实亡了……

  卡尔十一世认为这个条件对索别斯基一点都不苛刻,自己只是拿回了属于瑞典的东西,仅此而已,并未让其割地赔款。

  再说就当下这种情况,对方也不可能有所补偿。

  瑞典对丹麦的兴趣远远大于波立,索别斯基管不着这事,那就没必要跟他谈了,谈了也是浪费时间。

  能一次拿回来这么多,卡尔十一世基本表示满意,多吃多占的话,自己也消化不了。

  现在还要视中欧地区的战况,来拟定未来对东欧地区的战略计划。

  索别斯基与利奥波德一世虽然先输一阵,但对后者来说,并未伤筋动骨。

  神圣罗马帝国虽然名字比较可笑,但由于欧陆战争的结束,经过这些年的休养生息,已经比三十年前恢复不少了。

  在维也纳外围击退二十万奥斯曼军队的围攻便是例证,对方也没有再次进犯维也纳,而是将进攻矛盾对准了波兰南部地区。

  卡尔十一世认为经过动员之后,利奥波德一世完全可以调集大约四十到五十万人,从而实现卷土重来。

  加上丹麦、萨克森、勃兰登堡-普鲁士这三个盟友的帮助,以及本土作战的波立,反奥一方最终的总兵力可能高达一百万。

  在绝对的优势兵力下,卡尔十一世也就不那么看好奥斯曼能够再次取胜了。

  利奥波德一世也有理由这么做,因为奥军一旦彻底占据波兰南部,可以从北、东、南三个方向,在外围对维也纳实现远距离包围。

  在克拉科夫战役获胜之后,奥斯曼的控制区就像是一把弯刀,从巴尔干地区一下子捅进了中欧。

  估计利奥波德一世巴不得奥斯曼军队继续向华沙进军,如此一来就能拉大补给线。

  等反奥联军集结完毕,就能在一年里最冷的时候给予对方毁灭性打击了……

  消息传回华沙,索别斯基当然非常高兴。

  卡尔十一世所开出的条件,他当然都可以答应。

  波罗的海的制海权,他早就没打算留着。

  造战舰多贵啊!

  建造一艘战舰的成本能养活上万士兵了!

  再说现在已经进入铁甲舰的时代了,波立根本就没有这种技术。

  从海外采购铁甲舰也不行,因为就算对方同意,自己也拿不出足够的钱来。

  所以波立最近十年也就根本没必要留着海军了,只要有一堆渔船能捞些海鲜就行了。

  对于瑞典的陆地要求,索别斯基也没解决的不可接受。

  如果自己与盟友能战胜奥斯曼,那么以后还能把失地收复。

  否则干脆当作握手言和的礼物,送给卡尔十一世好了。

  对于明帝国的三个前提条件,索别斯基也一并答应下来。

  不论是已经投靠自己的奥布霍夫,还是可能投靠自己的阿列克谢一世。

  索别斯基都让其去投靠利奥波德一世,这样就完全不会违反相关条件了。

  至于俄国的土地,自己连本土都顾不上了,怎么可能惦记别人的地盘?

  所有进入波立土地的俄国人,索别斯基都会将其打发到盟友那边去。

  收留他们,就等于多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张嘴!

  喂不饱的话,后果可想而知……

  迫于形势,在入冬之前,企图走出焦头烂额境地的索别斯基就与瑞典和明帝国驻瑞典大使达成了一致。

  只有稳住了北方,才能收拾南方的烂摊子。

  令其惊奇的是,奥斯曼军队似乎满足占领克拉科夫及周边地区,并未在获胜之后继续北上华沙。

  在秋后继续向北进攻,侯赛因认为天气情况将对己方将士非常不利,所以思前想后,也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一旦己部逼近华沙,那么补给线将会被进一步拉大,神圣罗马帝国的部队随时有可能切断自己的补给线。

  要从华沙撤退到安全地带,大概有三百英里以上的距离,对步兵来说,在大雪纷飞的冬季就是死亡行军。

  既然大概率会失败,那就没必要进攻了,侯赛因失败过多次,已经不会被胜利冲昏头脑了。

  在这个时候,如何跑路的丰富经验起到了冷静头脑的作用……

  等翌年春季,再视具体情况而定,似乎更为合理且可靠。

  即便地方再次集结大军,自己也可以凭借克拉科夫城来以逸待劳。

  侯赛因认为只要占据俄国南部地区的清军不向自己发动进攻,那么克拉科夫这个突出部就是相对稳固的。

  万幸此前己方已经与清军达成了一致,双方都承认了对方的控制区,短时间内应该也不会大打出手了。

  克拉科夫之战对利奥波德一世来说是天大的耻辱,因为联手波立名将索别斯基,二打一居然还被对方打得一败涂地。

  为了报仇雪恨,利奥波德一世不管在神圣罗马帝国境内进行了动员,而且还向丹麦、勃兰登堡-普鲁士、萨克森等盟友发出了邀约。

  不论如何,这三家均须出兵五万,只多不少,自己出兵三十五万,加上索别斯基的二十万,总兵力达到七十万。

  如果入侵到中欧地区的奥斯曼军队仍然保持二十万规模的话,那么反奥联军可以拥有三点五倍的兵力优势。

  当然,利奥波德一世也没有急于报仇,至少得给手下装备足够多的武器弹药才行。

  通过从克拉科夫得来的经验教训,联军各部将领都意识到了坦克的重要性。

  哪怕不会仿制这种重型武器,也可以大批量制造“胡斯战车”。

  尤其是在车头部位,要装备足够厚实的铁板,最好可以抵挡轻型加农炮的攻击。

  可以速射的轻型加农炮在退居二线多年之后,也实现了二次亮相。

  利奥波德一世下令制造一千门轻型加农炮,全都会装备了己方的坦克上。

  对于蒸汽机,帝国倒是有一些初级产品,但还达不到作为发动机的水准。

  这并不要紧,坦克完全可以马拉,到了战场上,用人推就行了……

  利奥波德一世认为坦克这种武器,重要的是防护力和火力,机动性可有可无。

  己方的坦克跑得再快,有对方打过来的炮弹快么???

  先得抗打,存活下来,然后再考虑如何反击的事情。

  利奥波德一世也看过在战场缴获的左轮步枪,但兵工厂的技师在试制过之后,表示如果能承受蜂窝式枪膛报废率超高的条件,倒是可以大批量生产。

  一支步枪的成本可能高达上百银币,结果就是这种可以连发武器的仿制计划,最终被不了了之了……

  给士兵们装备手榴弹和厚实的胸甲,这倒是完全没问题的。

  至于飞艇这种飞行器,整个欧洲也只有五个国家拥有。

  分别是罗马、威尼斯、法国、荷兰、瑞典,他们有个相同点,那就是全都是明帝国的朋友!

  其中,法国与荷兰早就掌握了飞艇制造技术,只是燃料还需要从明帝国进口。

  瑞典目前还只是从明帝国采购全套武器设备,但以后应该也会引进相关的制造技术。

  罗马与威尼斯军队的规模不大,而且后者更为重视海上力量建设,跟瑞典一样,一直采购成品,而并未耗费巨资引进技术。

  对此,利奥波德一世做了两手准备。

  一方面试图从法国与荷兰购入飞艇,另一方面则下令铸造出更多的轻型加农炮。

  这种武器既然可以快速装填弹药,从而实现连续开火,那么在大仰角的情况下,自然能够完成防空任务。

  至少不会让奥斯曼的飞艇在天空恣意妄为,太过嚣张。

  只要能在战场上击落一两艘,便可以大幅度地提振己方士气了!

  路易十四一直视哈布斯堡家族为自己最大的敌人,是法国称霸欧陆的主要障碍。

  哪怕在获得了半个英格兰以及整个西班牙本土之后,依然是这么认为的。

  卖给竞争对手飞艇?

  这当然不可能!

  一旦让利奥波德一世琢磨出建造技术,以后法军的空中优势岂不是荡然无存了?

  虽然炼化飞艇燃料的技术仍然掌握在明帝国的手里,路易十四也要防患于未然。

  在不差那几个钱的情况下,路易十四一点外销飞艇的想法都没有。

  荷兰对于欧陆诸国的策略在对英西作战之后,一直紧跟明帝国与法国。

  老大、老二如何做,荷兰并不需要仔细思考,直接跟风就行了。

  既然连瑞典都加入了这个军事同盟,那就说明好处足够大了。

  等瑞典入盟之后,在大西洋方向上,便已经形成了一整条海上封锁线。

  可以防止瑞、法、荷之外的欧洲国家,从大西洋方向上,向海外扩张,从而保护己方的海外利益。

  在地中海方向上,也有奥斯曼、罗马、威尼斯这三家来负责,等于将神圣罗马帝国、波立、丹麦等锁死在欧陆了。

  至于其他武器,法国与荷兰都愿意出售二手货,因为新货对方无法全款采购,而且坦克不在其列。

  为了能有时间训练军队,利奥波德一世倒是用粮食换购了一批,能够装备十万作战部队。

  余下就靠本国的兵工厂来生产了,还有缺口的话,可以从丹麦或其他盟友采购。

  侯赛因在写给易卜拉欣一世的亲笔信中,阐述了自己对欧洲各国可能了联合起来对付己方的担心。

  当年十字军多次东征还历历在目,尤其是己方已经攻入了欧洲腹地,更要多加小心。

  哪怕是法国与荷兰这样对奥斯曼比较友好的国家,也不能完全放心。

  一旦法、荷被神圣罗马帝国与波立拉拢,加入到对付己方的阵营里,那优势就非常明显了。

  虽然己方还能利用苏丹运河作为筹码来震慑对方,可只要对方能够在欧陆战场上取胜,照样可以获得运河的通行权,说不定还能得到免费通过的待遇。

  结果是侯赛因在开春之前,便获得了五万援军、两百辆坦克、二十门重炮、四艘飞艇,以及大量的补给物资。

  看到从战场上拍摄的电影战况,易卜拉欣一世非常高兴,登报之后更是举国欢庆这一辉煌胜利。

  易卜拉欣一世对于军事方面不是很明白,但绝对相信侯赛因的能力。

  考虑到他那边的困难,也就没强行让其带兵进攻华沙。

  但已经获得的战果,必须不能让敌人给夺回去。

  鉴于其他地方都平安无事,易卜拉欣一世也就同意从各地抽调部队,去支援战火纷飞的中欧战场了。

  一六七六年三月初,反奥联军在布拉迪斯拉发附近完成集结。

  在丹麦、勃兰登堡-普鲁士、萨克森三方盟友的支持下,利奥波德一世如愿获得了五十万大军。

  尽管索别斯基的部队还在克拉科夫以北地区,但利奥波德一世并不打算等待盟军的南下。

  让索别斯基的部队留在波立南部,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住该地区的奥斯曼军队。

  而这次行动的目标,也并非克拉科夫,而是布达佩斯!

  利奥波德一世打算攻占该地,从而切断侯赛因的补给线。

  对方来救,自己便可围城打援。

  反之,那就可以得偿所愿了!

  三月二十八日,侯赛因的主力从从克拉科夫返回,抵达布达佩斯外围。

  著名的布达佩斯之战一触即发……

  如果不击溃利奥波德一世的大军,那么克拉科夫前线随时可能崩溃。

  侯赛因便做出了一个极为大胆的决定,那就是直接放弃克拉科夫。

  眼下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攻城略地为辅。

  侯赛因麾下拥有约二十五万兵马,含约五万骑兵,装备四百六十余辆蒸汽坦克,重炮七十三门。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