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神州后裔
大明皇宫。
当朱元璋公布土豆,甘薯,玉米等高产作物后,整个奉天殿内,一片惊呼。
这还不算完,紧接着朱元璋再次公布了倭国境内金山银山遍地的情况后。
犹如一道惊雷炸响,整个奉天殿顿时就沸腾了起来,直接达到高潮。
其实就目前大明的情况而言,银子太多,也不是什么好事。
太多白银的流入,只会造成通货膨胀。
但是现在的大臣们,包括朱元璋本人,对于通货膨胀这个词汇,是没有概念的。
他们现在只知道,在那里有着大量的白银。
便是在这个时候,兵部主事齐泰从列队中站出,作揖朗声道:
“禀陛下,臣有上奏。”
所谓上奏的意思,便是没有事先写好奏疏,在朝廷上临时起意,口头阐述。
这话一出,顿时大殿中群臣就安静了下来,目光纷纷投向齐泰。
朱元璋眉头一皱,看向齐泰问道:“你有何奏,直管说,咱听着。”
齐泰,原名德。洪武十八年进士,现任兵部主事。
早年皇宫三大殿的谨身殿不幸被雷击中,朱元璋要去郊外的祖庙进行祭拜。
选朝中为官九年并且没有过错的官员陪同祭祀,齐德符合这些条件所以陪同朱元璋前去祭祀。
一番接触后,朱元璋对其很是欣赏,为他赐名泰,寓意大明泰山之臣。
只是现在,朱元璋明显有些不悦,平定倭寇,攻打倭国,是他早就定下来的战略。
看齐泰这个样子,似乎有反对的意见。
建国初期,因为使臣被杀的缘故,朱元璋对倭国就满怀恨意,只是被当时的刘伯温给劝解了下来。
现在难不成这齐泰,也要反对咱?
齐泰自然不会抬头直视陛下,发现陛下面色的情绪,而是自顾自的说道:
“臣读先秦古籍中,看到一则讲述,先秦始皇嬴政,求长生不老之药。有方士徐福上书,说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有神仙居住。”
“始皇便派徐福率领童男童女数千人,以及已经预备的三年粮食、衣履、药物和耕具乘坐蜃楼入海求仙,耗费巨大。”
“徐福初次寻仙未果,自二次出海后再未回归,臣遍观诸多典籍,于汉,唐中寻到瀛洲的记载。”
“瀛洲便是如今的倭国所在,倭国先祖记事,正好是先秦时期。”
“臣认为倭国先祖,便是当初徐福率领的数千童男童女繁衍而成。”
“则现倭国国人,实乃我神州后裔,只是千余年岁月,在文字语言上,与我神州发展迥异。”
“但仔细查看倭国文字,便可发现,其与我神州文字大同小异,实属同宗同源之铁证。”
“故臣认为,陛下一统神州,开创大明,为神州之主,倭国国人乃我神州后裔,也当隶属我大明。”
“现如今,倭国境内,战火连天,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臣恳请陛下,解救我神州后裔于水生火热之中。”
奉天大殿中,在齐泰开始讲述后,本来还有写窃窃私语,只是听着听着,就已经鸦雀无声,仔细聆听。
就连朱元璋,身子都是微微前倾,听着齐泰讲述。
讲述完后,群臣纷纷倒吸一口凉气,震惊不已。
好家伙,这话说得,真就是太太漂亮了。
不少大臣悄悄抬头观察陛下面色,果见其龙颜大悦。
这时,位列六部尚书之一的刑部尚书杨靖,上前一步作揖躬身说道:
“禀陛下,臣可为齐主事之言作保,臣自《史记》中‘秦始皇本纪’及‘淮南衡山列传’中,也曾看过此相关记载。”
“故臣同认为,倭国国人乃我神州后裔。”
“臣同样恳请陛下,解救我神州后裔于水生火热之中。”
杨靖说完,深深鞠躬作揖。
“臣附议!”“臣附议!”“臣附议!”“臣附议!”“臣附议!”
......
一时间,文武百官,纷纷躬身作揖,满朝文武无不赞同。
“诸卿起身!”
随着朱元璋话落,文武百官尽皆起身。
“咱真是没想到,那些倭国国人,竟是和我神州一脉,同根同源,即是如此,那咱定不能袖手旁官。”
“咱得到消息,那倭国目前战乱不休,一些兵败的倭人,战败后于海上集结,随时准备犯我大明江山。”
“兵部尚书兵部尚书茹瑺何在!”朱元璋厉声喝道。
茹瑺上前一步,作揖道:“臣在!”
“咱令你,调十万军于燕王麾下,立即传旨燕王,敕封为平倭大将军,即日出发,平定沿海倭乱!”
“另传旨越巂侯,调船三千艘,军五万,听燕王节制。”
听到陛下这话,兵部尚书茹瑺沉声道:“臣,遵旨!”
俞通渊,目前大明水师的领袖,其父俞通海,便是最早投奔朱元璋的水师,立下不少汗马功劳。
更是在与陈友谅的对抗中,先于龙湾之战焚其船,擒其将,又于鄱阳湖水战中,救朱元璋、烧船献计,居功首位。
至正二十七年,身中流矢,不治而亡。
俞通海没有子嗣,由其弟俞通源承袭官位,病薨后,因涉及胡惟庸案被去爵。
由俞通渊继承,封越巂(xi)侯。
最后俞通渊是于朱棣靖难的白水河之役,在李景隆的领导下,战死。
“臣,有上奏!”
这时,工部尚书沈溍向前一步作揖道。
“何事,说。”
“臣得土豆,甘薯,玉米粮种甚少,目前无法推广开来,敢问陛下,可有法子得到更多粮种。”
听到工部尚书沈溍的上奏,朱元璋微微沉思片刻后,道:
“此事咱心中另有计较,尔只需好生琢磨清楚。”
“臣遵旨。”
土豆,甘薯,玉米这些,朱元璋只从朱安那里拿到一些样品。
这批样品种植下去,需要不断的周期,才能生出第二批。
而后往复,才能有更多的粮种分发给下面的百姓种植。
这其中有涉及到一个问题,朱安曾经说过,土豆和甘薯,在几轮种植后,产量就会大幅度减少。
如此一来,恐怕难以创下亩产千斤的记录。
朱元璋心思流转,这个问题,估摸着还是只能由大孙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