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晋皇族

第六十六章 季秋之始

大晋皇族 长乐驸马 3396 2021-11-30 10:56

  对于造假银元这件事情,在场的大臣都不是很担心,因为一旦抓住立即杀头夷三族,不含糊。

  现在北晋这么稳定,没有那个人胆子肥敢造假。

  当然,除了敌对势力。

  韦施笕担忧道:“若是敌人造了假银元流通,那该如何是好?”

  姜承枭道:“这件事情没法子杜绝,但是可以控制。我们造的银元要利于百姓识别真假。”

  “重量?”韦施笕质疑道:“银元之中参铜达到一两,如何识别?”

  “三个办法。”姜承枭缓缓道:“第一,我们要在银元本身下功夫。假铜币之所以能造出来,那是因为铜币的模子并不难制作,所以我们在做银元的时候,模子要做的精细,细到那些私自铸币的人无法模仿模子。”

  目前的宏业通宝铜币,其实钱币上只有‘宏业通宝’四个字,其他的就没了,很容易将模子弄出来。

  此次制作银元,姜承枭打算在上面弄很多的东西,细致到私自铸币的人造模子痛不欲生。

  说白了,就是提高工艺。这是个长远而细致的工程,得慢慢来。

  “第二,我们要在东西南北四个商市设置辨别假银元的官所,一旦发现假的,立即抓起来杀了。这些官员可以从太府寺里面抽调,银元制作由他们负责,他们最合适。”

  “第三,鼓励百姓告发假银元,一经发现,立即予以赏赐。”

  其实姜承枭清楚,造假这件事情是没办法杜绝的,只能控制。

  当然,造银元不是他心血来潮,而是为了‘经济’。如果银元最后真的成功了,那么他的敌人将会很难受。而且商人也会以北晋银元为交易认定货币,这可是好处多多的事情。

  听完昭王的话,六部尚书陷入思索中,寻找可能出现的漏洞。在经过长达四个时辰的商议中,银元的事情彻底敲定。

  关于银元本身到底怎么细致,众人又是一番商讨。

  这个时候,姜承枭厚颜无耻的剽窃了后世的硬币模板。

  首先一两的银元,正面刻着‘大晋银元’四个大字,后面则刻上‘桃花’。

  关于为什么是桃花,姜承枭藏了个私心,他喜欢桃花,而且花朵的纹路制作起来极其复杂繁琐,有利于百姓识别真假。

  不怕麻烦吗?

  你会对识别钱币真假感到麻烦吗?

  其次,在银元的正反面一周刻上四个小字,分别是金文‘周’字、小篆‘秦’字、行书‘汉’字、正楷‘晋’字。

  这四个字,让姜承枭、裴矩、王鸿、郑善愿。四个人各写一个作为模板。

  银元的宽度和面积都要有严格的规制。

  本来姜承枭还想在银元的侧面上写几个字,但是考虑到工艺要求可能暂时达不到,于是作罢。

  五钱重的银元大致相仿,不过要小一些,轻一些。

  在听了姜承枭的想法之后,六部尚书目瞪口呆,钱币还能这么玩的,在银元上刻桃花,古往今来第一次啊。

  乖乖,难怪王上对银元这么有信心,感情早有准备啊。

  这一些列的操作,那些仿制银元造假的人不得发疯。

  不,应该是太府寺那边首先发疯,他们制作模子估计要死要活。

  这不是随随便便弄个模子出来就行,考虑到银元上那么多字体,还有桃花,量的把控十分重要。

  “王上,太府寺只怕短时间内无法制作这样的模子啊。”郑善愿苦笑。

  主意好是好,但是工艺可能跟不上。

  姜承枭淡漠道:“太府寺掌管货币,不是让他们每天千篇一律造铜币的,市面上假铜币出现,这与他们的技艺始终无法提高,不无关系。”

  官僚,你得给他压力,不然他就会吃喝等死。

  众人心中暗忖;王上这是下了定调,太府寺完不成任务,估计王上得发怒。

  “是。”

  接着姜承枭看向杜如明......身旁的虞庆则,“内史侍郎,此事你负责跟进。”

  “臣领命。”

  杜如明那边在准备婚事,姜承枭不打算给他增加工作量。

  银元的事情基本敲定,太原县令那边则忙得不亦乐乎。

  说实话,作为都城的县令,太原县令周歁其实如履薄冰。虽然太原油水多,但是架不住官也多。

  指不定哪天走路上就得罪了权贵,所以周歁其实很小心翼翼的当差。

  当昭王的亲卫将东市发现假钱的事情告知之后,周歁二话不说,立刻调集县衙所有的差役进入四市调查。

  假钱这事儿太大,一个处理不好,他就得挂印而去。

  在一番仔细搜查之后,还真发现了不少在太原销赃假钱的商人,顺藤摸瓜抓到几个造假币的。

  然后,刑部尚书韦施笕充分继承了他族兄韦施纶的长处。

  夷三族!

  抄家!

  秋后问斩,九月行刑之日,看热闹的百姓纷纷聚集在北门,看着侩子手‘咔嚓’一声手起刀落,人头滚落,纷纷拍手叫好。

  参加九月中正选士,出身清河崔氏的崔云摩见到这一幕,下意识闭上了眼睛。

  太血腥了!

  “崔兄,先去客栈吧。”

  身边,出身清河张氏的张闳拉了拉他袖子,很显然有些不适应。

  “走。”

  俩人转身就走,挤出人群,向着客栈而去。

  路上俩人不免就此番中正选士的事情议论起来。

  北晋拿下河北之后,河北的士族全都投靠了昭王,自然而然地派出族中优异子弟参加中正,入朝为官。

  九品中正制度,在姜承枭看来就是个鸡肋,阻塞社会发展的垃圾。

  朝廷在县、郡设置中正官,选拔人才。

  怎么选拔呢?

  第一看家世,家里面出过大官的,出身士族的,履历上上。

  第二看品德,这很简单,就是生活作风好不好,平时的行为举止是否符合朝廷的核心价值观。

  第三定品级。

  这种制度,在世家门阀横行的晋室,那就是个笑话。

  你行不行,不是看这些,而是看你出身。出身世族门阀,那你就行,轻而易举的就能被定为‘上三品’然后进入京城参加‘大中正官’的遴选。

  其他的,地方的小家族,郡望,勉强混个‘中三品’,那就是烧高香了。

  至于‘下三品’,那是为寒门准备的。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就是这么来的。

  崔云摩也好,张闳也罢,是否有真才实学,没人知道。

  类似杜如明这样的咸鱼翻身,只能说五十年难得一见。

  “听说这次的大中正官是吏部尚书王大人。”张闳说道。

  崔云摩道:“王大人乃是名闻天下的大儒,由他来做大中正官合情合理。”

  “只怕到时候王大人亦不免徇私啊。”张闳撇撇嘴。

  “你的意思是王大人会提拔并州士子?”

  “那还用说么,听说朝廷中,不少的官员都是出身并州,咱们河北的前辈实在太少,只怕咱们此次捞不到好官。”

  崔云摩迟疑道:“内史令崔文瓀大人,太师高巽大人,御史大夫卢怀慎大人都是咱们河北人啊。”

  张闳嗤笑,“那有什么用,你知道么,现在大家都将六部尚书称作天阁六相,除了昭王,那六位最大。六相之中,吏部尚书王大人和礼部尚书裴大人都是并州人,你说到时候他们偏谁啊?”

  这么一说,崔云摩不免有些紧张。

  “昭王难道不管此事吗?”他压低声音寻问。

  张闳摇头道:“不好说,我听别人说,此番王上为了任命咱们河北的人进入朝廷为官,在天阁和大朝上与百官数次商议,最终才让几位大人进入中枢,怕是王上也对王大人和裴大人不好说什么。”

  崔云摩咬了咬牙,“难道我们无计可施吗?”

  “这倒未必,越是如此,咱们河北士子越要团结,否则更加危险。”张闳道。

  “张兄说得对,咱们快些去客栈,与河北的诸位同窗商议。”

  “好。”

  俩人不由得加快脚步离去。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