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会盟期限将至,前线战事又异常吃紧,魏王想要陪萧战到前线支援李天佐,又怕耽误会盟的大事,一时间魏王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好在萧战心里还记得会盟和前线的战事,于是萧战从训练基地回宫后,第一时间就去王宫拜见魏王,一来是向魏王汇报训练的进度,二来是和魏王商议会盟之事。
现在的魏王可是对他这位从天而降的驸马,依赖、信任的不行。
闻听萧战回宫了,魏王则急忙召见,两人见面后魏王看着在训练基地待了小一月的萧战心疼的说到“臭小子,黑了,也瘦了啊。”
此时的两人与其说是君臣,倒不如说是父子。
面对魏王的说道,萧战回复“黑点,瘦点才能跑的快一点,打的猛一点,为父王多杀几个敌人啊。”
魏王被萧战的一番说辞斗的哈哈大笑,笑声充满了整个宫殿。
闲聊一番后,两人的谈话也慢慢的步入了正轨。
萧战先是向魏王汇报“幻影”的扩编和训练情况。
魏王从萧战的汇报中得知,从人员选拔到实施训练以及训练状况和后期发展方向,都比较合理科学。
对于萧战的做法,魏王赞赏不已,并表示大力支持萧战对“幻影”的改良工作,同时也大胆放心的将幻影交给萧战统领。
因为魏王深知自己没有看错人,萧战也绝对不会出卖自己或者说是发展出自己的势力来架空自己。
当“幻影”的事告一段落后,魏王接着向萧战说到“今天已经三月初八了,距离诸国会盟的时间还剩七日不到的时间了,还有前线战况也不是很乐观,对此你有何看法?”
萧战在面圣之前,对于魏王可能会提到的事情,都做了充足的文章。
所以萧战胸有成竹的对魏王说“目前会盟在即,这是头等大事,当初儿臣在游说期间以和各国诸君说好,将会盟地点定在了各国中心交汇点,我国的普阳城,因此我国得做东道主。”
魏王对萧战说“普阳城距离平阳还得三百多里地,现在准备来的及吗?”
“父王无须担心,儿臣在回来前就已经和普阳城的官员做了安排,那边已经在准备了,保证能够按时到达,还有儿臣准备今天就动身,提前赶到普阳,将各项事宜再做一安排”萧战回答魏王说。
“好啊,到时候去了,首先要强化的就是会盟当天的安防工作,决不能让各国君主在会盟的时候遭受任何的人身伤害。”魏王嘱咐萧战说。
萧战斩钉截铁的向魏王保证说“父王,儿臣保证当前除了会盟大军,连一只苍蝇都飞不进来。”
见萧战如此自信,魏王便也未在做多余的安排,于是又将话题扯到了前线战事方面。
魏王对萧战说“想必你都听说了,我们的军队和高丽国对战很是吃力,李将军带走的70万将士,也死伤惨重啊。”
萧战回答魏王说“我听说了,在我看来,造成困境的主要原因是李将军立功心切,急于求成,高丽国距离战场路途遥远,等他们赶赴战场将士们就已经疲惫不已了,再加上他们粮草供应可定需要时间,李将军距离我国领土较近,粮草供应及时,所以李将军只需要断其粮道,坚守不战,高丽国肯定到时不战自退。”
听到萧战这么一分析,魏王则立即起身,仔细看了一遍身后墙壁上挂的地图,结果真如萧战所说,当即魏王便派人传旨命李天佐断其粮道,坚守不战,势必等到会盟结束。
同时也命令萧战回驸马府和利贞见见面,则起身前往普阳准备会盟事宜。
按照魏王安排,萧战则转身回到了驸马府,所谓小别胜新婚,萧战和驸马结婚后,两人也没在一起待多长时间,萧战便去训练幻影了,这一走可是小一月。
独留公主一人在这高墙大院的驸马府,心中难免有些抱怨,再者利贞公主自结婚后便一改往常风风火火的性格,也不到处乱跑,完全变成了一副贤妻模样。
得知萧战今日回府,公主则早早的打扮好后,坐在房中等待萧战归来。
听到萧战下马的声音,利贞公主来不及多想,则红着眼眶冲出房门,扑在了萧战怀中。
见利贞如此模样,萧战则发挥出了优质男人的魅力,用在穿越之前学到的手段,瞬间哄好了利贞。
两人来到房中,吃完午饭后,萧战对利贞公主说自己要去普阳准备会盟事宜,下午就要动身。
以大局为重的利贞公主虽然有些不开心,但还是起身帮萧战收拾起了行囊。
相聚的时光总是短暂,转眼已是下午,萧战丝毫不敢怠慢的,跨上马去,带着自己的行囊和随行人员马不停蹄的向300里外的普阳城赶去。
第二天一早在星夜兼程中萧战等人终于如期赶到了普阳城,到达后萧战等人简单的吃了口饭后,在普阳郡守和当地最高将领的陪同下对会盟场地进行了巡查。
经过一番巡查,比如像会盟元首议事区,宴会区、同盟聚集区、大军驻扎区等部位的设立,布置,物品陈设等都会相对来说比较合理。
但是对于魏王特别关注的安全问题方面,还是有些许不足,比如城郊部位未安排暗哨警戒观察,饭菜也未指定专人监督,各国人员住宿的地方守军力量薄弱等等。
为了确保会盟事宜的顺利进行,全面保障各国人员的绝对安全,针对所有薄弱环节,萧战又重新安排部署并亲自布置了一边。
这样会盟地普阳城的会盟前的所有事情就都安排妥当了,剩下的就是静待诸国前来会盟了。
这时魏王、燕王、齐王等国君也都带着各自的人马,浩浩荡荡的往普阳城赶来。
各国人们在往普阳赶的途中,都对于这未知的一切,内心充满期许和忐忑,一旦同盟形成,那么势必公然向秦国以及支持秦国的势力宣战,若成功,则最起码可以保证自己国家的暂时性存在,可一旦失败,势必会遭受灭国之祸。
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箭以在弦上,那也不得不发了,所以只好硬着头皮上。
但是韩王走到中途比邻秦国之地时,经过一番权衡,似乎有些后悔了,他决定不去普阳,转而命令队伍调转方向,向秦国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