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欺世盗国

第三百章 真理堂中谈为政(三)

欺世盗国 司史 2514 2021-11-30 11:30

  你跟他说,只要这个人能使民富强,哪怕道德有缺也没关系。

  他跟你说,只要这个人道德有缺,就不可能使民富强。

  陈佑早就预料到会有这样的人,但真的遇上了,依然感觉到身周围绕着一股深深的无力感。

  只是,成年人的争论,只要没有一个唯一而明确的答案,就注定争不出胜负。

  但是不能不争,抛出自己的观点,为得不是说服对手,而是争取旁观者的认同。

  所以,面对这个顽固分子,陈佑不能强硬地把他打发掉,必须说理。只是这样一来,他这一节课就完全偏离了原定的轨道。

  打起精神,陈佑环顾一圈,问道:“可有同他想法一致的,站起来我看看。”

  等了一阵,有六个人站着,两个教员,四个生员。

  只是,坐着的那些人中,也有不少或是面露犹疑,或是一脸迷茫。

  看来,必须说清楚了,不然这一节课下来估计要把之前的底子败光了。

  “行了,坐下吧。”

  陈佑摆摆手,沉吟一阵才开始说话:“不知诸位可曾读过《程器》。”

  他没等大家的回答,直接就背诵出一段:“古之将相,疵咎实多。至如管仲孝窃,吴起之贪淫,陈平之污点,绛灌之谗嫉,沿兹以下,不可胜数。孔光负衡据鼎,而仄媚董贤,况班马之贱职,潘岳之下位哉?王戎开国上秩,而鬻官嚣俗;况马杜之磬悬,丁路之贫薄哉?然子夏无亏于名儒,浚冲不尘乎竹林者,名崇而讥减也。”

  顿了一顿,让大家消化这一大段话,陈佑才继续道:“观史至今,陈某以为,为政者,不当以其道德而臧否其人。譬如常人,孝悌仁信、温良恭俭,可称君子,诸君以为然否?”

  没有人回应,但绝大部分都轻轻点头表示赞同。

  是赞同他后面一句话,对前一句,还是有不少人心存疑虑的。

  “然其为官,孝顺父母,兄友弟恭,仁爱下民,称信于世,若无作为,有他无他,民皆如此,判其懒政怠政,可有不妥之处?”

  有人站起来反驳:“与民休息,不乱农时,不扰民事,岂非仁政?”

  陈佑看了他一眼,平静问道:“你可知陈某治下,锦官庶民如何,陈某之前,锦官庶民又如何?”

  那人纠结一阵,最终拱手道:“山长当为良吏,却非是我等所论。”

  “若某知锦官,与民休息,不言不语,不做不为,可会有良吏之赞?可会有你等随某来洛阳之事?”

  那人沉默,随后一拱手,悄然坐下。

  陈佑再次问道:“可有疑问?”

  没有回应。

  陈佑重重吐出一口气,缓缓问道:“懒政怠政,可为良吏好官否?”

  听到一阵稀稀拉拉的“不可”声响起,陈佑又道:“常人之君子贤人,为官却未必是好官良吏。”

  看之前那几个站起来的似乎还有话说,陈佑揉了揉眉头,没让他们说话,而是继续自己的话语:“注意这个‘未必’,意思是什么,意思是可能有君子贤人当了官也是好官良吏。同样的道理,道德有缺的人也可能是好官良吏。

  因为评判一个官员的好与坏,看得是他对朝堂、对国家、对人民有无益处,而不是看他的道德水准。有益,那就是好的,有害,那就是坏的。如此简单,诸君可认同?”

  等了一阵,没有反对的声音,陈佑总算松了口气。

  整理了一下思绪,陈佑继续道:“常人之才是学识、是武艺,是琴棋书画、是通晓古今,是心中万卷书、是笔下千言语。然而,官吏的才却是治国安邦、守土抚民。

  我们当然希望上至宰相下至胥吏皆是德才兼备之士,然此等人,何其之少!由此,朝堂也好、州县也罢,必然少不了德高而才薄、才高而德薄之人。朝堂铨选,首重德才兼备之人。其下,德高者可为言官、文学;才高者则掌职事、知州县。”

  说到这里,陈佑重又精神起来,语气也有些激昂:“陈某办这个书院,便是希望所有学生都能德才兼备,陈佑讲这个为政,便是希望学生中为官的那些人也能德才兼备!若是你有德无才,我宁愿你远离官场做一君子贤人,也不要去做一个懒政怠政乱政,以致祸民的官员!”

  ......

  陈佑花了将近一个时辰的时间,终于初步树立了“不要从道德上去臧否一个官员,而要从施政结果上去臧否一个官员”的概念。

  其实,这个道理,绝大多数官吏心里都知道,也有不少人认同。

  但是,不得不说,“从道德上否定敌人肯定自己”,实在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

  斗倒批臭,斗倒批臭。

  你不把斗倒的敌人批臭,怎么能显示出自己的正义性与正确性?

  你不把斗倒的敌人批臭,岂不是还要防着敌人东山再起?

  失败者不需要好名声,胜利者不可能有缺点。

  然而,陈佑认为这样的模式很可能会演变成党争。

  比如欧阳修扒灰这件公案,没办法从政事上攻击他,便从私生活上来攻击。真假已经无所谓了,百姓总是喜欢传播桃色消息,事情传开,即便你问心无愧,还有脸留在原位?

  而像林祚大被逼在大会上写纸条证明叶静宜是处女,联邦**官提名人被告性侵不得不公开自己的性经历。

  无论事实的真相是什么,无论最后会达到什么结果,为得都是从道德上打击对手,古今中外皆然。

  当政治斗争发展到对人不对事之后,就可以称为党争了。

  校长后来的对手多是自己以前的学生,陈佑不觉得自己就能让所有学生忠心不二。

  为了避免以后同自己的学生陷入党争,那就一开始养成对事不对人的习惯。

  当陈佑宣布下课之后,真理堂里的气氛十分沉闷,所有人都在思考,陈佑所说的,究竟有没有道理。

  而陈佑自己也在反思,有没有漏洞,如果有人攻击,要怎么补救。

  没有人闲聊,一群人沉默地走出真理堂,各自散去。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欺世盗国》,”与更多书友一起聊喜欢的书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