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三国之纵马十三州

第174章 军法

三国之纵马十三州 暝煌 2406 2021-11-30 11:38

  古代战略家无论是治国还是平定天下,都是讲究以德为本施仁义于天下,不急功近利,不求之于诡诈,体现出一代伟人的气质。他们首先在君臣之间讲究仁义,推心置腹,结从恩泽。对人民则讲究恩德,对将士讲究仁爱,取得人民的支持与拥护。这是谋略家道德修养的必备素质。

  将领,是君主所倚仗的。士兵,是将领所依赖的。所以君主要想建立功勋,一定要真心对待将领;将领要想取得胜利,首先要爱护士兵。

  对于这一点,秦烈作为一个现代人深有体会。

  吴起当将军,有士兵得了毒疮,吴起亲自吸吮毒疮的浓血,他们就是这样的爱护士兵,难道他们把这作为很痛苦的事吗!这样的将士,君主怎能不珍爱如玉?将领是心脏;士兵是躯体。心不专一,躯体就不安;将领没有诚心和信誉,战士就不勇敢。

  古代优秀的将领,必然是身先士卒,天热不打遮阳的盖伞,天寒不穿御寒的皮衣。军中的水井没有出水,将领不说自己口渴;军队的帐篷没有支好,将领不说自己疲倦。当双方交战时,必定站在飞箭流石之中,这样来表现与土兵一齐劳逸,共度安危。这样的将才,君主怎能不喜欢?

  但是像张飞这样的,对待士族倒是尊敬,可是对待士兵傲慢的很,至死都没有明白自己是怎么招来的祸患。

  人所爱好的是生存;厌恶的是死亡。但是箭石如雨,兵刃交加,而士兵们却争先恐后,不是因为他们轻视死亡而愿意受伤。将领把士兵看作是自己的孩子,那么士兵像侍奉父亲一样对待将领;将领把士兵看作是弟弟,士兵就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将领。用情感去亲近,就是木头石块也知道感动,何况用爱心统率部下,能不得到部下的拼死效力吗?

  “将军教训的是!”此时刘备一拱手,对着秦烈欠身说道。

  此时的刘备也意识到,自己并不是以前的只有几百士卒,无忧无路,一心只有建功立业的散兵游勇了,现在是在秦烈帐下,军令如山,容不得半点马虎。

  秦烈叹了口气,自己是现代人,虽然不知道怎么练兵,但是自己懂得人心,懂得士卒的心,这些士兵们没有多少文化,在这个乱世中,谁给他们粮食,谁能让他们活,他们就跟着谁,但是这是组建起这支军队的第一步。

  最重要的并不是让他们知道,跟着秦烈只是为了图一口饭吃,由此,立军威,树军志就成了现阶段秦烈主要的目标。

  卒,手足也。

  将帅们在血与火的实践中体会到“夫将之所以战者,兵也”,若无精兵,虽多得良将无可用。”“将”发挥作用必须通过卒“,二者好像身体与手足,密不可分。司马穰苴指出:凡胜,三军一人胜。”《尉缭子》提出”将帅者心也,群下者,支节也”“将吏士卒,动静一身“。

  戚继光指出:“将者,腹心也;土卒,手足也。”英明的兵家认为,要令民从上令,如四肢应心,将帅就必须得众,即取信于士卒。爱护士卒正是得众的重要手段,只有照顾士卒的利益,关心士卒的疾苦,方能达到将士壹兵”的境界。

  三军上下会因此亲而不离”兵之奉将”,也就有若四肢之卫头目”。平时将帅的领导才会得到服从,命令才能得到贯彻,在战斗中土卒也才能勇往直前。所以爱兵自古被视作将帅的必备美德,是衡量将帅是否兼备文武之才的重要方面。

  身无贵贱。古代兵家从人道的立场出发倡导爱兵,反对将领欺凌苛待士卒。尉缭号召众将学习吴起不自高人”诸葛亮劝诫将领不以己贵而贱人”;唐代名将李靖三令五申”诸将士不得依作主帅,及恃己强,欺傲他人”;明代抗倭将领戚继光进一步提出位置贵贱,身;无贵贱”。

  这一前所未有的至理名言,鲜明地指出将士只有职位高低之分,在军人的身份上毫无贵贱之别。戚继光认为,士卒比起将领虽较为愚钝,但可以为点滴之恩而万死不辞;将领比起士卒尽管思考周密,却时常忘恩负义。

  可见将领并不因职务高而人格高尚,士卒也不因职务低而人格卑劣。他进而指出,军人被称为士”,或军士”、战士,或勇士、士卒这一士字就是他们平等地位的体现。将领只有不拘泥于等级贵贱,重视士卒的作用,提高士卒的地位,全军上下才会从内心深处感服于这种爱行,从而力齐气奋,万人一心。

  师克在和。左传曰:师克在和。

  意思是军队作战取胜的关键在于内部和睦相亲。而爱护士卒正是达成军队内部和睦的有效途径。孙武探讨了爱兵与致胜的关系。他指出,将帅的关心爱抚,可以令士卒与之赴深溪、“与之俱死,以勇敢献身的精神争取胜利。

  韩非子断言:慈,于战则胜,以守则固。”意思是慈爱用到攻战上就能取胜,用到防卫上就能巩固。三略说“良将之养士,不易于身,能使三军如一心,则其胜可全。”指出将帅只要爱兵若爱己,则三军上下众志成城,战争就可取得全胜。

  诸葛亮十分重视将士间的团结,认为只有用爱来感动士卒,才能密切将士关系,实现所向必捷”的根本目的。古代将帅朴素地认识到:两军决战的最终目的在于致胜,所以增进内部团结的实质就是提高军队战斗力。将帅只有恤士为本”,才能营造出相亲相爱的和睦气氛,从而点燃士卒的感情之火,去争取战争的胜利。因此,明智的将帅无不把爱兵作为重要的治军原则反复强调,更在实践中身体力行。

  将识士情。知兵是爱兵的基础,古代兵家把深入士卒、了解下情看作将帅的重要使命。孙子曰: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宋代范仲淹建议职有专责,以便兵。明太祖朱元璋反复告诫诸将要必皆识之,知其才能勇怯何如”,抗倭名将戚继光要求主将常察士卒饥饱劳逸、强弱、勇怯、材技、动静之情。唐代安禄山叛乱,真源令张巡据守孤城睢阳。

  只要见到一兵一卒,张巡都要询问姓名,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最后达到无人不识的地步。由于张巡知兵爱兵,极大地凝聚了军心,最终睢阳以七千兵力历经大小四百余战,坚守了四个月之久。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