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士族
秦烈酒量很好,看着面前的甄逸,甄逸家无疑是中山的大族,在这个地方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甄家不是什么大的世家,可是在中山郡的能耐还是很大的。
秦烈有些疑惑,看着甄逸,道:“请甄大人明示。”
自己要兵将有兵将,要粮草有粮草,可是甄逸却说自己却一样东西。
甄逸来访的目的,秦烈自然是比谁都清楚,一个中山郡的大家族和一个中山郡的军阀可以干什么,用脚都可以想到,一定是过来套近乎的,在这个时代,战乱之前,甄逸家富有是一件优势,可是在黄巾之乱后,这个观念就要转变了。
富有并不能保护甄家不受乱军的攻击,相反,越是富有就越是受旁人惦记,时时刻刻都想将这一块肥肉夹到自己嘴中。
而甄逸来访的目的就是为了给甄家多一个依靠。
甄逸其实是在朝中认识一些大官贵族的,可是洛阳距离这个地方有多远,自然不必多说,还有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一场叛乱让甄逸认清,战乱之中东汉朝廷应对的可不能说是游刃有余,更确切的说应该是勉强应付。
朝廷的威慑力越来越小,自然甄逸认识的大官贵族也派不上什么用场,远水救不了近火,这是小孩子都明白的道理,甄逸怎么能会不明白?
甄逸摆摆手,道:“将军少年英武,乃是国之栋梁,手下猛将如云,兵多将广,又是有着盖世之功,可是唯独没有士族相助!”
士族,就是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门阀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从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系统,其实际影响造成朝廷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氏族所垄断,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与专长。
甄逸所说的没有士族相助就是指的是,秦烈阵营只有勇猛之士,鲜有名门的知识分子。
说秦烈阵营没有知识分子,这句话说到秦烈的心里去了,因为秦烈阵营的武将很多,比如、高览、何宪、颜良、文丑、邓志、张通、周仓、王准,还有刘备关羽张飞也是属于自己阵营的,这些人虽然文化差了点,可是自己的谋士并不多。
比如陈宫、严伏、彭秀、宋儒,沮授、简雍,还有卢奴的各种官员。虽然名字叫上来的很多但是可堪大用的又陈宫还有沮授,剩下的虽然现阶段很有能力,可是未来却不一定够用,因为他们的知识并不多。
东汉年间,土地兼并出现大地主,又因为当时书籍难得,经学基本在门户内流传(这个门户不指血缘,是师门),所以出现了一部分人对经济和知识的垄断。而东汉以后又以儒道治国(霸王道杂之,但是具体到取士上还是偏儒家的),所以对知识的垄断就相当于对官位的垄断。而当时实行孝廉制度,基本上就是推荐,这个又是讲关系的存在,所以就出现了世代公卿,这些人要钱有钱(大庄园,兼并土地),要人有人(部曲、佃客、奴婢,总之就是依附民很多),要官有官(四世三公),要文化有文化,要武力有武力。所以就逐渐脱离了朝廷的控制。东汉末年的大乱多有这些人的参与。
汉代因为察举制度的确立,学识和品德成为出任官员的标准,士族因为知识优势,一跃进入了官僚统治阶级,也因为深知知识在当时社会举足轻重的作用,士族开始有意识的培养家族子弟,逐渐形成了庞大的家族集团,而且也因为士族集团的强大,察举制度也逐渐也开始向这些公卿世家所倾斜,以至于到后期,上升渠道完全被士族阶级所垄断。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确立,但魏晋的政治形态是依赖于世家支持的基础所建立的,在这个时期,虽然下层人才有了一定的上升渠道,但依旧没有撼动士族阶级的地位,反而造成士族集团大量把持重要官职,甚至一度左右朝政,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望族的现象。
士族一方面培养人才,在特殊的时期,也会进行人才的有效调配,例如在三国时期,诸葛亮的两个兄弟,就分别投身到了吴国和魏国,这种人才的分配方式,可以说无论最后谁取得权利,都能有效的延续家族在政权中的地位。
古代不仅皇帝是世袭制,就连一些朝廷命官也是世袭制。就拿东汉到魏晋这段时期来说,东汉基本上在朝廷当官的都是世袭制,所以才能看到袁绍家是四世三公,各种士族权贵几乎要垄断朝廷。像曹操这种宦官后代根本就不带他玩,所以曹操早年在朝中也是非常郁闷,所以为了正名自己才会提出想要刺杀董卓的想法。
所以说一般的百姓家庭几乎就跟当官是绝缘的,当时也没什么科举之类的晋升之路,就算有也是贵族子弟去参加,因为大多数普通家庭的孩子连书都没有读过。所以在古代才会有寒门无贵子的这种说法。
当时的普通百姓家庭,想要一夜之间飞黄腾达简直就是痴人说梦。他们不仅享受到的权利和士族权贵没法比,就连拿到手的资源也是天差地别。而且一般百姓也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去读书,因为读了也没用,最好还是继承家业起码不会饿肚子。
而在朝廷,出生于士族权贵的孩子从小必须接受教育,这就是他们的使命之一,保证未来有足够的能力接替自己父亲的位置。当然古人生孩子都比较多,司马懿的父亲就有八个孩子,虽然长子司马朗已经入朝当官,但曹操还是看上了司马懿的能力,想招他入仕。
一般来说,每家出一位也就够了,但曹操算是当时的改革派,不喜欢那些守旧的规定,所以想在民间招揽贤士人才,结果发现有才的还是出自于士族大家。所以就拿当时的环境来说,普通家庭的孩子读过书的就很少,有这份志向的人更少,所以寒门无贵子也就慢慢成了现实。
好在司马懿和陈群此后推出了九品中正制,老百姓看到了改变自己家族命运的希望,所以就会让自己的孩子们去读书,以求能在朝廷当个官。虽然当时从民间选人才的方法还不是太科学,但已经算是百年来的进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