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主,请看。”宝通把签文递给朱元璋。
“施主,佛祖给你的启示全在签文里,老衲希望你如愿以偿。”
“谢法师。”朱元璋接过签文,慢慢打开,心里忐忑不安,即使接到十万火急的战报也从未像现在这般紧张。
他的眼睛聚焦在手里这张小小的签文上,透过他浑浊的眼珠,签文模糊不清,他把它拿得离眼睛更远些。
一朵梅花孤傲地印在签文的正中央,它的周围什么也没有,没有一个字,没有一个符号。
朱元璋用手揉了揉眼睛,再次定睛,仍然只看到一朵梅花。
他的心“咚咚咚”地跳了起来,脑中又跃出了那个令他辗转反侧的名字。
“法师,这朵梅花是何意?”他缓缓抬起头来看着宝通。
“佛祖给施主的启示,施主知道,老衲不知道,没有人知道。”
宝通意味深长,带着信任的目光,信任朱元璋会接受上天的安排。
朱元璋低下头来,出神地望着那朵梅花,这就是他想要的答案,可是它来的太直接了,这让他产生了疑虑。
他习惯的是先要得到反对意见,然后通过征服来证明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这么多年来,他顾彼忌此,对于太容易得到的东西,往往将之看成是陷阱。
他抬起头来看着佛祖的脸,心中默念:“真的是他吗?他真的能诚心诚意辅佐炆儿吗?”
佛祖告诉他安心定志,这里没有欺骗。
朱元璋又看着佛祖的手,他的愿望在佛祖手中闪闪发光,然后跃入他的心里。
他的嘴角慢慢扬起。这里是充满神性的地方,他怎么能以凡胎肉眼看待一切呢?
朱元璋像来时一样,在仆人的陪同下步履蹒跚离开了轩辕寺,只是他的心境已大大不同。
“梅殷!”八抬大轿中传出朱元璋的叫声。
轿夫落轿,侍卫赶紧上前,隔着帘子俯身问道:“皇上找驸马?”
“把他叫来!”
梅殷每日早膳后都要躲进书房呆上半个时辰,不允许任何人打搅他,宁国公主也不例外。
他拿起书案前的一份《昭示奸党录》,逐字逐句默读。
这份《昭示奸党录》并不长,他也读过几百遍,但是每一次还是得足足读上半个时辰。
在其中列出的奸臣名字上,他花费的时间尤其长。
李善长、胡美、唐胜宗、陆仲亨、陈德、费聚、顾时、杨璟、朱亮祖,梅思祖……
他的眼睛开始湿润,他的手指在梅思祖这个名字上久久没有离开。
梅殷,驸马都尉,宁国公主的夫君,汝南侯梅思祖从子。
他相貌俊美,学富五车,文采出众,还善于骑射,可谓是文武双全。
在所有驸马中,朱元璋尤其喜欢梅殷。从梅殷在任山东学政的时候,他就进入了朱元璋的视野。
朱元璋想把最喜欢的女儿宁国公主许配给梅殷,在此之前他对梅殷进行了严峻的考核。
朱元璋委他以大任,派他前往河南、北平赈灾。
梅殷不负所望,不仅出色的完成了任务,还因廉洁奉公,铁面无私,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
朱元璋又派梅殷跟随蓝玉和傅友德远征,两位将军亲自上呈奏折,赞扬梅殷文武双全,临危不惧。
朱元璋大喜,越发信任梅殷,把他留在身边,交给他最重要的工作。
梅殷并没有因为驸马和朱元璋宠臣的双重身份趾高气扬,妄自尊大。
他谦卑有礼,清风亮节,群臣对他亦是赞不绝口。
朱元璋在考虑辅佐朱允炆的人选时,首先就想到了梅殷。
在能力上和人品上,梅殷都是最合适的人选。
但是朱元璋心里面有一个解不开的结,所以他才拖着年迈的身体跑到轩辕寺去,希望得到佛祖的启示。
这个结就在于梅殷的家族。
梅殷父母早亡,从小就在从父梅思祖家中长大。
梅思祖最初是元朝的义兵元帅,后来投靠了红巾军领袖刘福通。不久,梅思祖又归附了张士诚。当朱元璋的大军逼近时,梅思祖献上泗州迎降,投靠了朱元璋。
梅思祖在许多人眼里并不是一个忠贞之士,但是朱元璋偏偏看中了他。
智者善于审时度势,愚者撞了南墙亦不知回头。
朱元璋欣赏梅思祖在天下形式未明朗之前就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果断选择明主。
他将梅思祖步步高升,派他平定张士诚,北伐元朝,南征明夏,最后封他为汝南侯。
梅思祖晚年得以善终,朱元璋赐他葬于钟山。
这似乎是个完美的结局,但有的时候盖棺也未必能定论。
追坐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刑罚,梅思祖以一个“死人”的身份被牵连进“胡惟庸案”。
不仅他毕生的荣誉被消耗殆尽,他的亲生儿子梅义全家也被赐死,梅家三族惨遭灭门。
梅殷因为“驸马”的身份保驾护航,宁国公主觅死求情,最终他幸免于难。
梅殷放下《昭示奸党录》,上面又留下了两滴未干的泪渍。
今日他好像比以往更加感情充沛,对痛苦的坚韧变成了熊熊烈焰。
那烈焰并不只是照亮黑暗,还为他指出了光明的出路。
他走出书房,走出驸马府,朝汝南侯府的方向走去。
梅殷从来不会在晴天白日去汝南侯府,这有悖于他对朱元璋的承诺。
在朱元璋灼灼的目光下,他坚定的让朱元璋认为他的心意与朱元璋的做法完全一致——梅家谋反,追坐合情合理。
梅殷不是贪生怕死,他必须死得其所。
一路上,他前瞻后顾,冒着不小的风险,但是他进入汝南侯府的愿望实在太强烈。
汝南侯府的金字牌匾早已被拆掉,现在没有人会叫这座废墟的宅子为“汝南侯府”,不是被称为“奸臣的宅子”,就是被称为“破房子”。
走进门槛,他冷峻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他的眼里看到的不是破败,而是欢乐:他与梅义上梁揭瓦,嬉笑打闹;父亲梅思祖教他学文习武,循循善诱;母亲为他缝制冬衣,对他爱护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