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上海兵在东北

第十八章 夏锄

上海兵在东北 傅忞 4232 2021-12-01 12:27

  要说北大荒三大农忙,春播、夏锄、秋收,那么夏锄就是重中之重,因为春播全是机械播种的。秋收,小麦全是机械收的,大豆也有一大半是机械收的,但大豆的夏锄,却是百分之一百靠人工的。

  当时全世界的灭草剂,都是杀死圆叶子植物的,因此小麦的除草,全部都是喷洒除草剂,但大豆的叶子也是圆的,喷了除草剂,草死了,但大豆也死了。

  全场近十万亩大豆田,如果每人一天锄地五亩,那也要近两万个人工,也就是三百个人要干六、七十天。而且要保证不下雨,工作量太大了。风险也太大了。

  夏锄开始了,每天早上三点钟,起床哨就响了。每人拿起炕上横着的锄头,都是昨天削快的,上面绑着一把镰刀和一个水壶。穿上棉衣棉裤,就往外跑。如果你稍稍慢了一点点,场地上已经在一、二报数,双数向后退一步,向右看齐,向右转,齐步走了。如果你再慢一点点的话,已经在唱“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一、二、三、四!”队伍已经走远了。

  没有一个人洗脸,也没有一个人刷牙,更没有一个人叠被,五、六公里的路几乎都是小跑步。走到一半,天开始微微亮了,等到了田头,天便大亮了。北大荒夏天的天,四点钟不到就大亮了。

  到了田头,按班排,一人一条机耕垄,六十公分宽,没人吭一声,没人停一刻,立刻抡起锄头,“唰!唰!唰!唰!”地干了起来,因为场长、政委们马上就到,边检查质量,边计算产量。耽搁半分钟,那也是自己的时间啊!

  北大荒的地,无尽头地长。从地这头到地那头,短的有两公里多,长的有三公里多。也就是你只要锄到地那头,就已经有二亩左右的产量了。

  锄地的标准模式是,在垄两边先拉两锄头,然后用两边的锄尖,挑去苗间的草,再跨前两大步,再拉两板锄。关东山三大怪,走路没有锄地快,真是一点也没有夸张,找个走路的人来比,还真让锄地的人比下去了。人就是这样反复地、机械地、快速地运动着,而且还不能因为贪快而伤了豆苗。

  阿毛总是紧跟在姬季远旁边的一根垄,但一会儿,两个人的距离便会拉开,于是姬季远便回头,锄着阿毛的那根垄。接上了他,两人又飞跑着,来到前面。重新开始新一轮的锄地。如果要把锄地比作打仗,其实也不为过。急促的运动,巨大的运动量,打仗也不过如此。

  上午六点,马车送早餐到地里来了,基本上都是馒头,就着水壶里的水,几口咬了下去,再拼命锄地。

  中午十一点钟,集合往回走,中午吃饭休息一小时,十二点半又走在去田的路上。四点半回农场吃晚饭,场部门前有条河,这时河里爬满了洗澡的人,五点半晚饭,晚饭后必须赶紧准备工具、水,然后赶紧睡觉。

  第一天,锄地的统计结果很快就出来了,二连三班,人均锄地九点五亩,名列第一,并且遥遥领先,在晚饭后的小结会上,胡班头大大地长了一下脸。但场长说胜不骄,要再接再厉啊!班头带回来了,初战告捷的喜报,大家士气十分高涨。

  第二天、第三天,大家都拼命地干着,张俊文的腰肌扭了,他用床单扭了一根带子,在腰上一扎,照样干着,场里还评定了锄地标兵,一、二、三名,谁知这三名竟然都在二连三班,第一名是张强,第二名是姬季远,第三名是张俊文。

  这样,日复一日地干着。姬季远发现,他的病人明显增多了。因为锄地主要用的力,是腰肢的摆动和手臂的扭动,因此,腰伤和臂伤的人,越来越多了。姬季远靠按摩和用药,已经远远跟不上了。而且他发现战士们中的,肠胃病也增加了,吃药根本不管用,他想啊想的,想到了耳针麻醉,于是他便去卫生员那里,要了一包半寸和一寸长的针灸针和酒精棉球。

  耳针治疗,需要病人躺着,正好每个棚屋的炕,每个人头都朝着过道,扎耳针很方便。于是姬季远每天熄灯后。去一个、一个班里。问明病情,用火柴头,在耳朵上摁着,一面摁一面问:“痛不痛?”如果病人说痛,那就这个部位了。用酒精棉球消了毒,扎了针,拧了半分钟,要留针。于是姬季远正好去下一个班。等他第一圈六个班扎完了,再回到第一个扎针的班,起针。又一个、一个班起完针,第二圈完成了,最后回自己的棚屋,洗脸、睡觉。他每天要比别人少睡二个小时,但他看着一批一批的病人都说好了,他总是在换新的病人,说明他的治疗是卓有成效的。他的心里比受了任何嘉奖都喜悦。

  姬季远突然发现自己出了门,除了手电筒的哪一圈光,就什么也看不见了。但他决不能因为这个困难,耽搁为战友治病。于是他手中多了一根树枝。他拄着,探索着。继续每天熄灯后走两圈。很多次,第二圈起针时,病人已经呼呼地睡着了。他轻轻地起了针,尽量不要惊醒病人。但每天两个小时的工作,已变成了三个小时了。他每月的津贴费,几乎都用来买干电池了,但这又算得了什么呢?

  有一天,他扎完针,正准备去起针时。突然脚下一滑,身子直往下窜去,下面是一个坑,坑里是一坑水。他站在坑里,水浸到了胸前。他费了好大劲,才从坑里爬出来。哆哆嗦嗦地回到自己的棚屋。擦干了身体,换上了衣服,又走向起针的第二圈。那天夜里,他躺下身子的时候,应当有一点半了吧!

  姬季远只读过内、外科常见病,没读过五官科常见病,走上工作岗位后,天天同手术打交道,他怎么也想不出来,自己眼睛怎么了?到底得了什么病?

  他去场部找了卫生员小周。小周听了,便说,“你那是夜盲症,是营养缺乏引起的,主要缺维生素A。”于是他给姬季远拿了二十片维生素A,并说,“你先吃吃看,吃不好再来。”

  “好!谢谢您!”

  姬季远每天按时吃了维生素A,三天后,他的夜盲症好了。

  一天,老付找了姬季远。看着老付那一反常态,一本正经的样子,姬季远不知发生了什么事。

  “你知道你父亲的事吗?”

  “我父亲什么事?”姬季远着急地问,他从小没有母亲,一直同父亲相依为命地生活着,父亲是他的唯一亲人。

  “你父亲被关牛棚了,说怀疑他参加过军统,当过军统特务。”

  “我父亲开了一辈子的车,当了一辈子的司机,他不可能当过特务。”

  “但现在情况就是这样,他被关了牛棚,被进行了审查。”

  “不可能!不可能的!他们是诬陷!”姬季远激动地说。“怪不得父亲最近一直没来信。”姬季远想着。

  “农场这次打算发展你入党,进行入党前的最后一次调查。你看,调查出了这个事,农场也没有办法。要说表现,你没得说的。但这事,影响还是很大的啊!”老付一口气说着。

  “我会继续接受组织考验的!”姬季远忍住了将要夺眶而出的泪水,坚决地说。

  没几天,姬季远收到了李洪才给他来的一封信。

  信里说:“五月份,院里宣布了一批提干的名单,名单中有你,提为护士,但别人都评了级,都评了二十四级,你没有评级。”

  信中还说:“羊希和、牛鼻头调去了哈尔滨,太阳岛空军医院。庄振祥调去了吉林空军医院,可能是中苏关系在进一步恶化,这都是加强北边的力量的措施。”

  信中还说:“大学开门了,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不到一个礼拜,六九年女兵走了有一大半,有广林、假男人、嗡鼻头、黑皮猪鲁、南瓜、虚脱等等。医院里一下子走空了,院长这次大发了雷霆,去沈空后勤卫生部吵了一架,吵来了一个沈阳医学院的名额。院长回院后,进行了全院投票选举,全院都推荐了你。但报到军里后,被弹了回来。军里说,你有家庭问题,不可以上大学。院里经过研究,让包训达去了。”

  读完了信,姬季远默默无语,他叠好了信,放回信封里,并把信,深深地藏在了,书包的小口袋里。这一夜,他整整一夜都没有合眼,默默地望着屋顶。

  锄地的进度,还是远远跟不上,天有不测风云,如果下一场雨,这脚踩在地里。一踩一脚泥,走路也不行,别说锄地了。赵场长急得团团转。

  场部经讨论决定,为了抢时间,完成夏锄任务。中午的饭,就在田头吃了。来回的走路时间,总可以省了吧!

  于是,生产的劳动强度,又空前提高了。姬季远每天去扎针,多次发现不少人,从书包里拿出一份年历,在上面勾画着。他好奇地凑上去看,发现他们都在干着同一件事,把今天的日子从年历上划去,战友们每天都在数,还有几天要熬啊?这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柯察金的战友们,干的不是同一件事吗?只不过一个在白桦树上,每天刻一条纹路,而另一个则是,在日历上把这一天勾去而已。

  每天送的午饭,都在翻着花样,但不翻花样的是,每天送的都是包子,今天糖包,明天肉包,后天菜包。

  包子送到田头,大家都会蜂拥而上,争抢着。北大荒的中午,温度会高到三十多度,毒辣辣的太阳狠晒着。每个人都不穿军衣,每个人的棉衣几乎都扎在腰上,但不带棉衣也不行啊!早上出来时的温度,通常都到不了十度。所以北大荒有一句谚语:“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就充分体现了,北大荒早晚的温差。

  这一天送的是糖包,早上六点吃的早饭,肚子早就饿翻了。大家依旧蜂拥而上,离得远的人,会快步奔来。

  阿毛挤在第一排,一手抓起一个糖包!“不行,这糖太少!”他扔了,又抓起另一个糖包,“这个也太少!”他自语着,又扔了,又伸向另一个大的糖包。

  “你干什么?你出去!”付指导员大声地呼喝道。

  “我出去,我为什么要出去?”阿毛不知所措地问。

  “你出去说!”付指导员还在大声地呼喝着。

  阿毛一手抱着一只肥头胖脑的田鼠,从人丛中挤了出来。

  “你看你!手里拿着耗子,还挑一个扔一个,你还让别人怎么吃?”

  “我……我……”阿毛把田鼠放在了地上,田鼠的脖子上,系了一根鞋带,另一头系在阿毛的腰带上。

  原来阿毛今天锄地时,发现一条小狗在跑。他追上去抓住了那条小狗,便用两根大头鞋的带子接起来,拴在自己的腰里。他看着这个肥头胖脑的小狗,实在喜欢,但他不知道这是一只田鼠,田鼠就是这样肥头胖脑的。阿毛便边拖着田鼠,边锄着地。刚好饭车来了。

  try{mad1('gad2');} catch(ex){}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