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原由
董卓虽然后来无力保住洛阳而退到了长安,但他退却的原因是复杂的,后方基地不稳、黑山军不断袭扰是主要原因,与关东联军的正面进攻关系不大。
当时京师一带流传的歌谣里有一句叫“河腊丛进”,关于这句话的意思,《汉末英雄记》解释说董卓滔天虐民,穷凶极恶,关东联军举兵共诛之,但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莫肯先进”,在各地停兵数十万,就像乌蜡虫一样,只有声势,却没有力量。
酸枣会盟的失败让曹操十分伤心。就在酸枣期间,曹操看到大家每天只知道喝酒,不思进取,他十分生气,有一次他当着大家的面说:“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窍为诸君耻之!”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但张邈等人仍然不以为然。
后来,曹操写了一首题为《嵩里行》的诗,诗中写道:“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在这首诗里,曹操分析了关东联军失败的原因,他认为人心不齐造成了最后的失败,从“军合力不齐”发展到“势力使人争”,共同的敌人没有消灭,自己内部先发生了火并。曹操站在天下百姓的角度发出了感叹,称“念之断人肠”。
曹操一生都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多年后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里又提到了酸枣会盟,对于失败进行了反思。之所以让曹操念念不忘,是因为这次会盟的失败给他留下了惨痛的教训,也格外让他惋惜。在酸枣期间,曹操多次提出正确建议,号召大家齐心协力一举打败董卓,但得不到积极响应,大家只知道每天“置酒高会”,只有鲍信跟着曹操单独行动了一次,但却在汴水河畔被凉州军悍将徐荣击败。
曹操事后很生气,他率先离开了酸枣,先是到扬州募兵,之后到了黄河以北的河内郡,暂时依附于袁绍。曹操认为“军合力不齐”是关东联军失败的原因,这当然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但关东联军的失败还有其他原因。
首先,一些重量级的地方实力派人物没有一同参与会盟,削弱了联军应有的影响力。当时洛阳以外还有不少实力派,如徐州的陶谦,幽州的刘虞和公孙瓒,辽西的公孙度,荆州的刘表,益州的刘焉,他们手握重兵,占据的地盘都很大,他们如果一块参加会盟,董卓恐怕连放手一拼的信心都没有了,没准会乖乖退回凉州去。
但陶谦等人并没有参加会盟,他们虽然没有公开反对关东联军,但他们仍然尊崇洛阳的天子,表明他们也不反对董卓。他们的态度之所以与袁绍等人不同,是因为他们已经拥有了一定实力,是既得利益者,对他们来说保住已得到的利益比冒险更明智。这些地方实力派抱着中立的态度,对关东联军缺乏实质上的支持。
其次,参加会盟的这些人大都是新赴任的地方官,没有什么根基,实力有限。韩馥等人上任普遍不到一年,虽然有朝廷正式颁发的委任状,但在世家大族左右地方政局的汉末时期,他们在地方上的影响力还十分有限。他们会盟时也都带来了不少人马,但大多数是冲着浩大的反董声势刚刚加入的新兵,缺乏必要的组织训练,战斗力不强。
曹操虽然勇气可嘉,但因为没有看到这一点,贸然出击,结果一战而溃,说明联军还不具备与强悍的凉州军正面交锋的实力,应该抓紧训练,提高队伍的战斗力,之后再与凉州军决战。另外,关东联军的后勤保障也是问题,这么多人聚集在一块,需要源源不断地提供军粮,但袁绍、王匡、张邈等人在地方上实力有限,没有积累,加上转眼到了青黄不接的春季,军粮供应不上,粮食吃完便一哄而散了。
第三,董卓挑起了关东联军的内讧。董卓对付关东联军除了用凉州军猛打之外,还动用了少有的政治智慧,派使团到关东劝降就是一招妙棋,袁绍不明就里,加上自己父亲、叔父几十口人刚刚被杀,有点冲动,他下令把董卓派来的使臣都杀了,结果犯下了大错。董卓派出来的这几位使者分别是大鸿胪卿韩融、少府卿阴修、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吴修、越骑校尉王环,这些人不仅是朝廷部长级的重臣,而且都是名士,像泰山郡人胡母班,年轻时就很有名,跟度尚、张邈等八个人“轻财赴义,振济人士”,被称为“八厨”。
袁绍不分清红皀白,下令把他们全杀了,最后除因韩融知名度太大免去一死外,其他人都死于袁绍之手。其实这正是董卓的阴谋,他派使臣到关东劝降,成功了可以不战而解关东的威胁,不成功就把韩融这些人交给袁绍等人处理,至少可以解除他们在朝中对自己的潜在威胁。哪想到袁绍把他们杀了,这更中董卓下怀,此举无疑挑起了关东联军与士人们的内斗。
王匡接到要他杀胡母班的命令,据谢承的《后汉书》记载,胡母班在狱中给王匡写信陈情,说“仆与董卓有何亲戚,义岂同恶”?但王匡还是执行了袁绍的命令杀了胡母班。王匡的行为激起胡母班族人以及同情者的愤怒,他们后来联合起来把王匡杀了。关东联军由此内讧不断,刘岱与桥瑁相恶,刘岱杀了桥瑁,袁术那边的主将孙坚更是连杀荆州刺史王睿和南阳郡太守张咨,这就是曹操所说的“势利使人争”。
第四,关东联军缺少强有力的统一指挥。联军在酸枣会盟时袁绍还在渤海郡,虽然大家公推他为盟主,但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袁绍当时的处境较为艰难,由于冀州牧韩馥对他心存猜忌,所以他的行动受到限制,更不要说统筹规划讨董大业了。后来袁绍处境虽有所改善,但实力仍然不强,他到河内郡与王匡联合,其实是来寻求依靠的。